青海云杉叶锈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摘要介绍了青海云杉叶锈病的症状、病原及发病规律,并提出防治措施,以为青海云杉叶锈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青海云杉叶锈病;发病规律;防治措施
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是甘肃、青海2省的优良乡土树种,组成大面积天然水源涵养林。叶锈病是青海云杉的主要病害,分布在甘肃的祁连山北坡,如肃南、武威、古浪、天祝、永登、景泰等县海拔2 600~3 000 m的林区,洮河流域康东、临潭两县交界的莲花山自然保护区以及青海省互助、大通、乐都、门塬、祁连、泽库、贵德、斑玛等县林区。
据2005年调查,青海云杉叶锈病不仅危害云杉天然林,而且人工幼林、苗圃均受害严重。病株针叶早期脱落,次年迟发芽或不发芽,新梢年生长量只有健株的10%,病情重的林分生长衰弱,叶色黄绿,枝叶稀疏,球果少,种籽不饱满,发芽率低,影响天然更新和育苗造林。
1症状
病害初期在云杉针叶上呈现淡黄色段斑,在段斑上集生多数针尖状小突起,即病菌性孢子器,其顶部分泌有数根黄色细丝状蜜露,数天后在段斑上出现多数桔黄色微隆起的椭圆状或长条状锈孢子器[1]。锈孢子器包被膜陆续破裂,散出大量黄色粉状锈孢子。剩下的包被膜呈白色,病叶呈土黄色干枯而脱落。在转主寄主青海杜鹃叶片上,病斑不规则形,杏黄色,在病叶背面集生很多冬孢子堆。冬孢子堆头状,桔红色,色泽鲜艳,基部有一根淡黄色菌丝束梗。
2病原
病原菌为祁连金锈菌(Chrysomyxa qilianensis Wang,Wu et Li),其发育阶段[0]、[Ⅰ]在云杉针叶上,[Ⅱ]产生在青海杜鹃叶背面,其生活史为中缺夏孢子型。性孢子器瓶状,淡黄色,(150~216)μm×(115~150)μm,埋生于针叶表皮下,其孔口突出表皮。锈孢子器口径0.2~0.3 mm,包被膜质,淡黄色,破裂后呈白色,包被细胞长椭圆形,矩形,(49~54)μm×(27~34)μm,内壁厚5 μm,外壁1.7 μm,内外壁均平滑[2]。锈孢子器半埋于针叶组织内,器内串生多数锈孢子,锈孢子淡黄色,近圆形或近椭圆形,(26~34)μm×(17~24)μm,孢膜厚3.5 μm左右,无色,表面有密而短的疣点。冬孢子堆头状,外围有一层拟蜡质保护物,桔红色。基部束梗淡黄色,长0.2~0.5 mm。冬孢子单胞,无色,长椭圆形,(17~26)μm×(10~14)μm,多数为4~5个1串,串长100~135 μm。
3发病规律
病菌冬孢子6月中旬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主要通过气流传播到云杉幼嫩针叶上侵染。在平均气温14~16 ℃条件下,潜育期8~11 d,6月底至7月初发病,产生性孢子器。3~5 d后产生锈孢子器,7月中、下旬锈孢子陆续成熟,由气流传到转主寄主青海杜鹃上侵染,受侵植株的当年生叶不表现症状,次年5月底出现病斑。只有少数病斑在6月初产生冬孢子堆,大多数在第3年6月初才产生大量冬孢子堆。此病害循环中缺少夏孢子阶段。病菌以菌丝体在青海杜鹃叶片里越(夏)冬,每年对云杉针叶的有效侵染时期约20 d左右。病害与降雨情况有明显关系,凡是6月中旬连续数日有小阵雨,晴、阴交替的天气,既有利于冬孢子萌发,又有利于担孢子传播和侵染。同时由于阴雨降温,云杉新叶生长缓慢,延长感病期,病害较重。若遇连续数天大雨,则不利于病菌孢子传播和侵染,病害则减轻。
病害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逐渐加重。孤立木、疏林、林缘以及林冠上部病情较重,郁闭度大于0.7的林内病情较轻。同一苗床的两侧苗木病情比中间的重,苗木上层病情重于下层[3]。一年生云杉苗无叶锈病,主要原因是幼苗出土后基本上已错过担孢子侵染盛期,同时在苗床上加覆盖物或搭遮荫棚,起到阻挡担孢子侵染的保护作用。在同一立地条件下,三、四年生苗,病情重于二年生苗,幼林病情一般重于成年林,纯林病情重于云杉与桦木、山柏等混交林。地势平缓、土层较厚、地位级较高的林分,病害较轻,反之,病情较重。综上所述,不同林分因子、不同发育阶段、不同树势寄主抗病性有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