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县四荒地治理现状及对策
摘要介绍了互助县四荒地治理的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为互助县四荒地治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四荒地;治理;现状;存在问题;对策;青海互助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1°46′~102°45′,北纬36°30′~37°9′。该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县,也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海拔2 100~4 353 m,年均气温3.5 ℃,年降水量约494.2 mm。全县共有5镇16乡294个村,总人口约37万人。全县总土地面积34.24万hm2,其中林业用地16.86万hm2,占总土地面积49.2%,森林覆盖率为32.03%。由于县城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境内山川相间,干旱少雨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等,制约着全县经济的发展。
1治理现状
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互助县有荒山、荒坡、荒沟、荒滩5.44万hm2。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推进,治理开发“四荒地”,改善生态环境,成为互助县生态环境建设的着力点。1999年《互助县“四荒地”开发办法》出台以后,将境内农村所有未治理的“四荒地”都纳入了可拍卖、租赁、承包治理开发的范围。本着“谁投资开发、谁经营受益”的原则,鼓励和调动省内外国有单位,集体经济组织和私营企业主拍卖、治理开发“四荒地”。1999—2001年,全县已有25家单位和个人拍卖、承包“四荒地”5 000 hm2,投资规模达6 000多万元,所有投资项目全部启动。其中,高寨镇拍卖、承包3 500 hm2。治理开发本着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适地适树的原则,在低位平坦处种植花椒、山杏、枸杞等经济林,在坡地种植沙棘、柠条、速生杨等抗旱林木,在高山地带种植沙打旺、苜蓿等牧草,分步进行治理。至2001年治理荒山面积达865.2 hm2,共投资908.8万元,现已承包地都造林绿化,昔日的荒山已露出绿色的生机[1]。
2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两年,互助县“四荒地”治理开发工作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但由于全县“四荒地”面积大,加之此项工作起步较晚,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水利基础设施滞后,林农争水现象日益突出,严重制约“四荒地”的治理开发步伐;二是投资渠道仍然很狭窄,治理开发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三是技术落后,治理开发见效慢;四是管理措施陈旧,难以适应规模开发的新要求;五是高位浅山和脑山地区荒山荒坡因严重干旱、寒冷等因素的制约,开发难度大;六是治理区封山禁牧的难度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