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地位及其保护价值
作者:杨怀 刘丹 赵海燕 张蔚
摘要论述了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地位,并从典型的过渡带自然生态系统等7个方面对鸡公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进行综合评价,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自然保护区重要性的认识,促进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鸡公山自然保护区;生态地位;保护价值
AbstractIn the paper,the ecological status of Jig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was discussed. From 7 typical aspects of transition zone natural ecosystems,the protection value of Jigongshan Nature Reserve was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d. It will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the whole society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nature reserve,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e reserve.
Key wordsJigongshan Nature Reserve;ecological status;conservation value
鸡公山自然保护区于1988年由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为重点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鸡公山地理位置特殊,兼有南北气候,森林生态系统比较完整,是同纬度带上原始状态保存最好、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并且物种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生物多样性等显著特征,不仅是我国南北地理、气候的分界线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世界上最具生态特点和生物多样性的代表地区之一[1]。
1保护区自然概况
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南部的豫鄂2省交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1°46′~31°52′,东经114°01′~114°06′,面积2 917 hm2。该区地处北亚热带的边缘,大别山西端的浅山区,具有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和山地气候的特征,四季分明,光、热、水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5.2 ℃,极端最高气温40.9 ℃,极端最低气温-20.0 ℃,无霜期220 d,年平均降水量1 118.7 mm。由于保护区地处我国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为植物界的发生发展、分化繁衍和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鸡公山自然保护区以生物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森林植被的典型性而著名,享有“中州明珠”、“天然药用植物园”、“豫南绿色宝库”等盛誉。
2保护区生态地位
鸡公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比较完整,是我国五大重要地理分界线之所在,即秦岭和淮河的分界线、伏牛山和大别山的分界线、湖北与河南的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界线。因此,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旅游景观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鸡公山得天独厚的生物及景观资源,是储存生物物种的基因库,也是开展科研及教学的天然实验室和博物馆,其雄浑壮丽的自然景观已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和对外开展科技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同时,鸡公山森林茂密,是淮河和长江两大水系主要支流的发源地,其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河南省重要的绿色屏障[2]。综上所述,鸡公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地位非常重要,其对河南省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保护价值
3.1典型的过渡带自然生态系统
3.1.1气候上的典型性。以淮河、伏牛山为界,以南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鸡公山地处淮河以南,在气候上表现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向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过渡的特点。
3.1.2自然地貌的代表性。鸡公山位于大别山西端,与桐柏山相接。桐柏山、大别山是昆仑山系的东延分支,构成江淮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江北与淮南,支流众多,南北分流,形成一系列近南北向的河谷,将山体切割成一条条近南北向的山岭。处于江淮分水岭主脊地带的鸡公山地段,南北对应河谷和低凹分水鞍特别发育,致使鸡公山呈南北走向,周围坡陡谷深,纵横交错,地形十分复杂,利于生物繁衍生长。
3.1.3植被系统的代表性。该区的植被从山麓到山顶可分为2个垂直带。海拔500 m以下,特别是沟谷地带,为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海拔500 m以上为北亚热带山地类型,基本上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或针阔混交林。除了海拔高度造成植物垂直分布不同外,还由于该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多样性的地形,使该区植物呈现复杂性,分为6个植被型,8个植被亚型,38个群系,构成了以常绿针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为主的典型植被生态系统[3]。
3.2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3.2.1植物多样性。鸡公山是华东、华中、华北、西南植物区系的交汇地,种类相当丰富。许多中外植物学家都曾来此考察采集,并以鸡公山植物为模式标本,发现了不少新种。根据历年采集的标本和文献资料,鸡公山共有植物259科903属2 061种及变种,其中药用植物844种,纤维植物127种,淀粉植物46种,油料植物41种,染料植物26种。众多的植物中,属于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植物有52种,如香果树、青擅、野大豆、天日木姜子等。该区呈现以华东、华中植物区系为主,兼容华北、西南区系的特点。植物区系中含有较多的原始种类、单种属和特有成分,许多还是第三纪孑遗植物,其中原始类型的壳斗科、金缕梅科等所含属种常为构成该区森林植物的主要建群种和优势种。在鸡公山的单种属植物中,多数属于我国特有或残遗类型,如香果树、大血滕、牛鼻栓、杜仲等。鸡公山茶杆竹、鸡公山山梅花等还是鸡公山特有植物[4]。
3.2.2动物多样性。鸡公山自然保护区的陆栖脊椎动物有258种,其中鸟类19目39科170种,占河南鸟类总数的56.6%;兽类6目18科45种,占河南兽类的61%。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鸟兽有27种,有重要经济意义的鸟兽80余种。有128种森林食虫鸟类及一些食鼠鸟兽,它们在保护林木、维护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河南已知的19种两栖类中,该区就有15种。全省37种爬行类,该区占28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种类有2种,有较重要经济价值的两栖、爬行类10余种。保护区的水热条件优越,生境多样,食物资源丰富,为昆虫的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故昆虫种类丰富。已记录昆虫有1 041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