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蹄病的发生原因及护理技术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肖硕 杨国勇 杨华亮 时间:2015-01-02
  摘要介绍了奶牛蹄病的发生原因及症状,总结了其护理技术,以期为奶牛蹄病的护理及疾病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奶牛;蹄病;发生原因;护理技术
  
  在奶牛饲养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如何维持牛蹄的健康。为了保持牛蹄的健康,需要有专门的预防性保护蹄的措施。现将奶牛蹄病的发生原因及护理技术总结如下。
  1发生原因及症状
  由于奶牛生活在复杂的内外环境里,随着年龄增长、泌乳、产仔等新陈代谢,内外侧蹄在形态结构上发生显著变化;加之生物力学的作用,导致外侧蹄过度负重,这一异常刺激,必然引起负重角质增生,出现明显的“超载”现象。如不进行功能性修蹄,特别是舍运动量小,蹄底不断增生增厚,与内侧蹄相比,外侧因负重面不断增加,内侧蹄不断减少,后肢负重轴发生改变,而引起蹄骨位置变化,导致蹄底部位组织损伤。这是进行功能性修蹄的主要原因。此外,营养不良,造成牛体体质弱,日粮中钙磷比例失衡,钙、磷供应不足,造成蹄角质疏松,从而产生蹄病;牛舍卫生条件差,管理不善,牛蹄长期浸泡在粪尿泥水中,造成牛蹄软化,产生蹄病;运动场所不平,牛蹄被尖锐物划伤,造成细菌感染,产生蹄病[1]。牛蹄病表现症状:初期病牛频频提举病肢,或常用病蹄敲打地面。站立时间短,行走有病感,跛行。后期,体温升高40~41 ℃,食欲减退,喜卧而不喜站立,深部组织受感染,跛行加重,严重消瘦,产奶量下降,蹄壳脱落,腐烂变形[2]。
  2护理技术
  2.1牛蹄护理
  奶牛常见的4种蹄病有蹄叶炎、趾间皮炎、趾间蜂窝质炎、上皮炎。前2种蹄病可以在大部分奶牛场都能发现,这是中跛行的主要疾病。据不完全统计,遵义奶牛场,每年因蹄病死亡的牛占所死亡牛总数的23%。蹄病中,趾间皮炎占31.5%,蹄叶炎占34.2%,趾间蜂窝质炎占21.7%,趾上皮炎占12.6%。因此,蹄病发生率高,危害性极大,严重影响产奶量和繁殖能力。为了提高产奶量和减少蹄病发生,必须对蹄进行护理。牛蹄护理关键是做好经常性的修蹄工作,达到预防和治疗蹄病,使奶牛有一个健康的四肢和蹄。对牛蹄进行定期正确修剪,在管理上做到科学化,采用正确的饲喂方法,注意营养平衡搭配,改善牛舍、运动场所卫生条件;对严重的病牛蹄进行蹄浴,甚至对病牛进行隔离,从而控制牛跛行的发生[3]。牛蹄的护理最关键的是修蹄。牛蹄角质层在保护肢蹄、承受体重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赘生角质层起着危害作用,对于外侧赘生角质层的形成趋势是难以控制的,而且生长越来越明显,这种情况下功能性修蹄就显得非常重要。修蹄就是去掉赘生角质层,使之能保护肢蹄承受体重。
  2.2正确修蹄
  所谓“正确”是按特定部位是否角质层赘生、创伤、溃疡、白线缺损来判断怎样修剪。功能性修蹄就是去掉蹄底赘生角质层,降低外侧蹄的厚度(高度),纠正负重轴,减少外侧蹄的负重量,打破恶性循环。一年进行2次功能性修蹄,使外侧蹄与内侧蹄处于同一水平线,达到正常承重。最佳修蹄时间第1次在干奶期间,第2次在产犊后3~4个月。如果未进行功能性修蹄,蹄底负重愈来愈大,蹄底长期摩擦,就会出现创伤,逐渐形成蹄底溃疡,细菌与毒素不断对组织作用导致组织病变。蹄叶炎引起白线缺损,细菌在缺损白线内生长繁殖,而且不断延伸到组织中。这就必须进行治疗性修蹄,去掉死亡角质层,使污垢杂物不至于长期停留于白线内,注意在缺损的白线内深度挖掘。尽可能地降低特定的厚度(高度),使内外侧蹄之间有一定的高度差,使病灶蹄得以适当休息,继而康复。在饲养与卫生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蹄底病灶比较严重,甚至发生溃疡,又不能通过修蹄使内外侧蹄产生高度差,这就必须在健康的内侧蹄上钉上皮掌或木掌,人为创造高度差,使病蹄得到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