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松毛虫大面积暴发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叶家义 时间:2015-01-02

  摘要总结了2010年广西地区松毛虫暴发成灾的主要原因,并重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策略,旨在为广西地区松树的安全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松毛虫;暴发原因;防治对策;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是中国最大的松脂产地,在南宁、崇左、梧州、百色等地都种植着连片的松树林。松毛虫是松树林区的常发性害虫,专吃松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整棵树树叶吃光,从而使松树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造成树木枯死,严重时毛虫所行之处松树形同火烧,因此森林防治工作者把松毛虫害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1]。
  2010年入春以来,广西很多地方的松树林都出现了大批松毛虫,其中广西中部、南部和西南部分市县危害最为严重,高速公路沿线的隆安、宾阳、横县、兴业、港南、扶绥、宁明、凭祥以及七坡林场等地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灾害。截至2010年3月下旬,广西全区马尾松毛虫(含松茸毒蛾)发生面积达到3.61万hm2,同比上升了101%,其中轻度发生面积2.45万hm2,中度9 200 hm2,重度2 400 hm2,严重危害面积是2009年同期的7.6倍,直接经济损失达3 200多万元,生态功能价值损失超过2.6亿元。据广西林业厅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预测,2010年上半年广西全区松毛虫发生面积将超过4万hm2,全年发生面积5.33万hm2左右,成灾面积超过6 700 hm2。松毛虫大面积暴发,将严重影响广西松林的木材生长量,并造成受害松脂减产或绝收[2]。因此,科学防治松毛虫害迫在眉睫。
  1松毛虫大面积暴发的原因
   2010年松毛虫在广西地区大面积暴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1.1连续高温干旱是导致松毛虫大面积暴发的主要原因
  广西地处低纬度地带,北回归线横贯中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热量足,年均温度在17~23 ℃,无霜期长达300 d以上,南部沿海地区全年无霜,全年≥10 ℃的积温7 200~8 200 ℃,年降雨量1 250~1 750 mm,雨热同季,但由于降雨在季节上的分配不均,往往造成严重的干旱,而高温干旱与松毛虫灾害大发生的关系非常密切。2010年2月上旬以来,广西大部分市县出现连续高温干旱天气,有利于害虫生长发育,自然死亡率低,容易扩散蔓延和暴发成灾。此外,早春高温干旱也导致林木生长衰弱,抗虫能力低,有利于松毛虫取食为害[3]。
  1.2特殊地形为松毛虫大面积暴发提供了虫源地
  松毛虫灾害与海拔高度相关,海拔越低,虫害越重。广西大部分松林区分布在海拔400 m以下的低丘、台地,而在低海拔窝风向阳马蹄形地带松毛虫最容易首先发生,形成“虫源地”,因为窝风向阳地带光照足、热量大、温度高且又避风,正适合松毛虫喜光热、怕风暴等生物学特性。同时,松毛虫灾害还与立地条件有关,土壤贫瘠、林地裸露、疏残林内虫口密度往往较高,危害较重,林地内也容易形成“虫源中心”[4]。反之,在林相整齐、林木生长旺盛的林分,虫口数量较低,危害较轻。
  1.3大片松纯林为松毛虫的大面积暴发提供了重要场所
  松毛虫猖撅成灾多起源于大面积的松树纯林,复杂而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控制松毛虫灾害的主要因子。在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中,森林植物、松毛虫和天敌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松毛虫不易成灾。但在纯林,特别是残林,松毛虫很容易形成“虫源中心”,在适宜条件下能迅速蔓延成灾,由于松纯林为松毛虫的栖息、繁衍和传播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场所、充足的食料和广阔的生活空间,因此随着松纯林面积的不断扩大,林种、树种、龄组结构的失调,造成虫灾面积不断增加,即松毛虫发生面积与松纯林面积成正比。
  1.4松毛虫周期性活动特点和防治不力是其大面积暴发的因素
  广西松毛虫发生周期一般为4~5年。自从2006年较大规模发生后,近几年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经过几年的虫口基数累积,为2010年全面暴发创造了条件。专业人士分析认为,近几年来广西由于经费不足,未进行大规模飞机防治,人工防治对于边远山区、道路不畅的林地不易到位,防治效果不够理想,导致虫口密度逐步增加,形成虫源地而扩散蔓延并暴发成灾。
  2防治对策
  2.1采用科学的营林技术措施,降低松毛虫的潜在危害
  2.1.1选育优良抗虫树种。选育优良的抗虫树种是有效防治松毛虫的重要措施。例如湿地松、火炬松、长叶松、短叶松、晚松对马尾松毛虫有一定抗性,其中以火炬松抗性最强,为马尾松的9倍。广西玉林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培育的马尾松抗11号植株对马尾松毛虫成虫有拒降落性和拒产卵性,对幼虫有拒食性。在河北赤松林中也发现有个别植株对赤松毛虫抗性很强,值得广西引进和研究。
  2.1.2大力营造混交林。大面积的纯松林(尤其是生态条件恶劣的纯松林)往往是松毛虫灾害的潜在基础。实行多树种混交,重视保护林内植被,种植蜜源植物,对过稀的纯林或松毛虫发生的虫源地以及没有培育前途的残次林进行补栽阔叶树,逐步改纯林为多树种、多层次的混交林,形成不利于松毛虫生存和繁殖的生态环境,为有效地控制松毛虫的发生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替代作用[5]。
  2.1.3加强封山育林、及时合理抚育。通过封山育林,林分高度增加、密度增大、植被增厚,使得林分内昼夜温差变小,相对湿度增大,能够很好地抑制松毛虫的生存和繁殖,有利于天敌、寄生蜂的生存和发展。此外,松林郁蔽后,及时进行间伐和合理修枝,创造良好的林分环境,也是防止松毛虫发生的一种有效措施。
  2.2及时预测预报,准确地掌握虫情动态
  建立森林病虫害测报站,形成测报网络体系。常灾区按松林面积配备虫情调查员,每年都要进行1次虫情调查,做到有表、有图、有说明,也可按公里网点特定目标设置固定标准地,定人、定时、定位观测调查,及时掌握林区的虫情发展趋势,并按照“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以“治早、治小、治少”为原则,根据虫情发生等级,立即做好防治设计方案,在发生虫害的林区,给林主发出限期防治通知书(主要包括最佳防治时间、防治面积、防治技术和可采用的药物等),以指导和督促林主开展松毛虫的防治工作。
  2.3物理防治
  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其生长发育要经过幼虫期、成虫期、卵期和蛹期。根据松毛虫发育各个时期的生物学特性,可因地制宜地采用物理方法进行松毛虫的防治,可以人工摘除卵块、幼虫和茧,或使用黑光灯、性激素诱集成虫等方法降低下一代松毛虫的虫口密度,也可以采用放置塑料环、毒环、毒绳等方法阻隔松毛虫的幼虫上树以及扩大危害。
  2.4生物防治
  2.4.1利用白僵菌防治。白僵菌是广西自产自销、目前林业上用于防治松毛虫等食叶害虫最有效的生物农药。微小的白僵菌孢子与害虫及其他昆虫的身体接触或被食入、吸入虫体内,从而使害虫及其他昆虫感染发生白僵病并置其于死地。一般在温度18~25 ℃、相对湿度85%~100%,虫龄3~4龄时,喷施白僵菌效果最好。白僵菌分粉剂和乳剂2种,施用量通常为:白僵粉剂(100亿孢子/g)7.5 kg/hm2,白僵乳剂(60亿孢子/mL)2 250 mL/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