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县天然次生林的特点与改造措施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谭德轩 雷友才 时间:2015-01-02
  摘要阐述了天然次生林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在林业生产中的地位,介绍了次生林改造的概念与对象,并总结了天然次生林技术改造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天然次生林;形成原因;特点;地位;改造措施;重庆开县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山川秀美,生态舒适的宜居的森林开县,党的十七大做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森林工程,打造森林重庆,对加快林业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开县位于三峡库区腹地,地处大巴山南麓,按原四川地貌区划系统,县境北部属米仓山大巴山中山区;南部属台地岭谷区,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2 626 m,最低海拔134 m。全县幅员面积39.6万hm2,其中林业用地23.21万hm2,有林地13.99万hm2,具备大面积造林绿化的地理、气候条件。在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中,承载着更为特殊的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大力实施森林工程,是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三峡库区生态屏障,确保库区的安全的迫切需要;是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新开县,优化开放环境,推动开放型经济示范县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和实现山区农民兴林致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现实要求。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结合开县的实际情况,到2012年,森林工程全面推进,森林业资源总量大幅增加,新造林2.77 hm2,全县13.99万hm2林地中有3.4万hm2次生林需要进行改造(主要是灌木林)。因此,在目标任务中,到2012年,开县次生林改造为3.33万hm2。现就开县天然次生林改造技术作一探讨。
  1次生林的形成原因
  1.1自然因素
  次生林的形成与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由于各气候带的地带性植被不同,所形成的次生林也有明显的差别。开县北部山区的云、冷杉林破坏后,常形成山杨、桦木以及华山松、日本落叶松。在同一气候区内,不同生境条件下所形成的次生林也各具不同特征。树种的繁殖能力是影响次生林树种结构的决定性因子,当原生群落破坏后,繁殖能力弱的树种就会被排挤而消失,具有伐根萌芽及根系萌蘖能力的树种以及结实丰富、种子小具有飞行能力的树种,常能迅速占据迹地而居优势地位。
  1.2社会因素
  次生林的形成不仅取决于自然条件,而且与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关。历代对原始林的乱砍滥伐等不合理的采伐方式以及无节制的垦荒、烧荒、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用火所引起的火灾等是形成次生林的直接原因。
  2次生林的特点
  一是树种单纯,多数为阳性和中性树种。二是林木层次结构简单。通常由速生喜光树种形成的森林多为单层林,随着森林进一步发展,而喜阴树种逐渐侵入,才可能逐渐演变为复层林。三是林木分布复杂。由于形成次生林树种特性的差异和森林破坏情况的不同,林木分布状况也各不一样,有时呈单株散生,有时为群团分布,有时呈簇状分布,也有时林木分布比较均匀。在有些情况下,上述各种颁布状况又互相镶嵌林分中出现大小不等的林间空地或林窗。四是中龄、幼龄林和同龄林多。我国现有次生林大部分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过封山育林等育林经营措施所形成,因而林龄不大,大多数处在幼龄、中龄林阶段,皆伐迹地、火烧迹地以及撩荒地所形成的次生林,一般为同龄林,萌芽林大多为同龄林。五是无性繁殖起源的林分多,常有萌芽的和实生的林木同时并存的林分。次生林大部分起源无性繁殖,因为组成次生林的多数阔叶树种,如栎、杨、桦、槭、椴、榆等都具有较强的萌芽能力。六是早期生长迅速。次生林的组成树种,大部分为速生树种。另有一些生长较慢的树种,常是萌芽起源,生长速度也较实生林快。此外,原始林系林冠下更新,次生林是森林破坏后得到更新,因此次生林早期生长迅速,但寿命较短,达到生长量高峰期较原始林为早,停止生长和衰老期也早。七是林分呈小块状互相镶嵌。由于次生林形成历史各异,形成不同林分类型。树种组成、林龄、密度、起源、郁蔽等方面一致,造成不同林分互相镶嵌现象,有的林分还杂夹草甸、灌丛和耕地,使林地疏林地、无林地以及不同结构特征的林分交错相间排列,形成极为复杂的镶嵌体。八是林分很不稳定。由于次生林所处的位置交通较方便或离居民点较近,因而易受到人为干扰,群落很不稳定。受反复破坏的林分,会发生逆行演替,甚至退化为灌丛、稀树草原、荒草地等。当破坏停止后,群落趋于进展演替。因此,现实存在的次生林,都是次生演替过程出现的某一演替阶段,都是不稳定的。九是病虫害多。萌芽林生长迅速,但材质松软易遭病害,次生林多萌生植株易感染心腐病。
  3次生林在林业生产中的地位
  次生林是同原始林相对而言。原始林是由原生裸地上开始经过一系列原生演替过程,最后形成的较稳定的群落。原始林破坏后,在次生裸地上经过一系列次生演替而形成的森林为次生林。由于次生林是天然林,因此有人称其为天然次生林。次生林与原始林或人工林截然不同,主要在于次生林已失去原始林的森林环境,原来的建成群落已为其他各种次生群落所代替。如开县北部山区,云杉、冷杉林破坏后常形成山杨、桦树次生林。一般在海拔2 000~3 000 m,每发生在云杉、冷杉林破坏后的火烧迹地和撩荒地上,反复破坏则演替成矮刺高山松林。林分生产力一般低于云南松林,材质较差,但有保持水土的重要作用。如开县北部山区的飞播站20多年的高山松株高仅2 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