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地区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宇瑶 潘晓红 时间:2015-01-02

  摘要介绍了陕南地区油菜菌核病的症状、病原及发生原因,并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主的防治措施,以促进陕南地区油菜生产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油菜菌核病;症状;发生原因;防治措施;陕南地区
  
  油菜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1]。油菜在分类上属于植物界、被子植物门、百花菜目、十字花科、芸薹属、油菜种,是人们喜爱的食用油料,在陕西省主要的种植区域是陕南地区。油菜菌核病是冬油菜区的主要病害。近年来,随着油菜品种及栽培条件的改变,病害的发生有上升的趋势。一般发生年发病率为10%~30%,严重发生年发病率达80%以上;感病后减产10%~70%,含油量降低1%~5%。耕地日趋减少,提高油菜产量除了运用试验、示范推广高产、高抗、优质的新品种外,还要做好油菜病害的预防,实行“良种、良法”配套的科学种植制度,为实现农民增产、农业增效、国民收益、生态可持续、生活更富裕、社会更和谐搭建平台。现将该地区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症状
  菌核病从苗期至成熟都可能发生,以开花至结荚期发病最严重,叶、茎、荚都可被害,以茎部受害损失最严重。苗期被害,茎部和叶柄产生红褐色斑点,病斑扩大后转为白色,发病部位组织软腐,且病斑绕茎导致幼苗死亡[2]。在成株期叶片上,病斑多从下部的黄化的老叶开始,初为水渍状暗青色,慢慢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的形状,病斑中心灰褐色或黄褐色,中层暗青色,外缘有黄晕;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潮湿环境下病斑扩展致使整个叶片腐烂。在成株的的主茎上,病斑多从中下部开始发生,初为水渍状、黄褐色,在潮湿的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形成梭形、长条形或绕茎大斑,中部略凹陷白色,边缘褐色,被害部位皮层与木质部分离,受害茎段变白,髓部蚀空,造成杆腐,内部有许多鼠屎状的黄色菌核,严重时整株枯死,感病轻的只是部分分枝枯死,空、秕粒增多。花瓣感病易脱落,角果被害后变白,最终变成空秕粒。
  2病原
  病原为核盘菌。菌核在土壤中萌发后,产生子囊柄,形成子囊盘,喷射出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在潮湿的环境下萌发形成菌丝,侵染植株。菌丝对干热和低温抵抗能力较强,萌发侵染的最主要的条件是高湿度,当田间相对湿度超过85%时容易引发菌核病[3]。在旱地当土温达到28~29 ℃,土壤含水量在20%以下时,经过30 d左右80%菌核死亡;在水田中菌核夏季容易被微生物当作寄主寄生,1个月左右全部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