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地区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5-01-02
菌核病的初侵染源是带菌的土壤、病残体、种子和堆肥。春季土壤温湿度适宜时,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散射出大量的孢子,子囊孢子随风雨传播可达数里,落到油菜脱落的花瓣上,在天然的培养基上迅速繁殖,产生更多的孢子,当田间相对湿度达到85%以上时实施反复侵染。菌核病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土壤里有效菌核的数量以及油菜花期的雨量[4-5]。由于2009年冬和2010年早春陕南地区十分干旱,油菜长势较差。花期和结荚期几场雨水缓解了油菜需水旺盛期的土壤墒情,但同时空气相对湿度的增大为菌核病的发生提供了条件,结荚期至成熟期多雨使菌核病加快了反复侵染,从而导致油菜大面积减产,特别是河道及低洼地发病率更高,严重危害了陕南油菜的稳产优质。
4防治措施
一是种子处理。购买优质、抗病性高的甘蓝型油菜品种子,播种前晾晒1~2 d,避免过早播种,培育壮苗,苗龄40 d左右适宜。二是轮作倒茬。水稻、油菜轮作可有效预防菌核病的发生;旱地油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2年以上也可以有效防御菌核病的流行。三是深沟窄畦和开沟排渍。对于低洼地,应整窄畦,开深沟,防积水,促通风透光性能。四是重施基苗肥,早施蕾薹肥,避免薹花期过多的施用氮肥[6]。一般氮肥施肥总量中基苗肥占50%,薹肥占30%,配合适量磷、钾肥,使油菜苗期健壮,薹期稳长,花期茎杆坚硬,角果发育好,不贪青倒伏。五是摘除病叶、黄叶和清除残秸。在盛花期,根据病情摘除病叶和黄叶,增加田间通透性,减少再侵染源。收获完成后清除田间残秸,减少菌源[7]。六是药剂防治。遵循“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对长势较好的油菜,当盛花期叶病株率达10%以上时,茎病株率1%以下时开始施药,根据病害发展程度施药1~3次,间隔7~10 d;药剂可用甲基托布津等[8]。
5参考文献
[1] 邱秀珍,叶华斌,袁鸣凤.油菜菌核病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4):226,229.
[2] 赵丹丹,臧新,田保明,等.菌核菌及油菜菌核病相关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10(2):120-123.
[3] 谷维.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5):75-77.
[4] 张政兵,郭海明,任凡,等.湖南省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J].作物研究,2007(1):74-76.
[5] 杨小红,王领标,喻永冰,等.油菜菌核病持续大发生特点与原因分析[J].湖北植保,2010(1):23-24.
[6] 岳葆春.肥料不同运筹对油菜菌核病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 34(13):3129-3130.
[7] 邵先强.利用栽培措施控制油菜菌核病的综合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08,28(9):18-20.
[8] 肖兰英.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治关键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0(2):129-130.
上一篇: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