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黄芩栽培技术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祝社民 时间:2015-01-02
  3 田间管理
  苗高6~8 cm时,撒播田按株距12~15 cm定苗,条播田按株距8~10 cm定苗。缺苗处可在过密的苗中选壮苗带土移栽补苗,补栽后浇足水。补栽时间要避开中午,宜在15∶00以后进行,阴天更好。黄芩幼苗生长缓慢,出苗后应结合间苗、追肥、杂草生长和降雨、灌水情况,经常进行松土除草。第1年通常要松土除草3~4次。第2年以后,每年春季返青前松土,清洁田园,返青后视情况中耕除草1~2次至黄芩封垄。做到田间表土层松软、无杂草。黄芩生长期间,年追肥2~3次。追肥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配合。定苗后、翌年返青期追施人粪尿30.0~37.5 t/hm2,或追施尿素300 kg/hm2。6月底至7月初,追施氮磷钾复合肥375 kg/hm2,并加施尿素150 kg/hm2,行间开沟深施,施后覆土浇水。在出苗前及幼苗初期应保持土壤湿润,定苗后土壤水分含量不宜过高。黄芩成株以后,遇严重干旱或追肥时,应适时适量灌水。雨季应注意及时松土和排水防涝[1-2]。对不留种的黄芩在植株现蕾始花初期,选晴天上午及时摘除花蕾、剪去花穗。也可在花蕾出现前1个月,喷施抑制花芽分化类药剂,5~7 d喷1次,连喷3次。留种田花前浇1次水,追施氮磷钾复合肥300~450 kg/hm2,抽穗前叶面喷施1次0.2%硼肥液750 kg/hm2。
  4 病虫害防治
  商洛黄芩病害主要是根腐病、根结线虫病,虫害主要是蛴螬、蝼蛄、小地老虎等地下害虫。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基础,结合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综合防治病虫害。在农业防治上,选用抗病虫品种;与禾本科作物轮间套种等。在物理防治上,清除枯枝落叶及病株,并集中烧毁;生长期经常检查,发现病株应立即带土挖除,并在周围1 m的范围以新的净土替换;三伏天将药地翻犁,晒3~5 d后,重新再翻犁晒3~5 d,然后整畦种植。在生物防治上,目前,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尚少,有利用植物源农药如麻黄油、细辛油等防治根腐病的报道,成本高,应进行试验研究。在化学防治上,研究病虫害发生规律,育苗或种植前进行土壤消毒。根腐病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l 000倍液喷雾防治,每7~10 d喷1次,连用2~3次;或用5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或1%硫酸亚铁液浇灌病株。防治根结线虫病于黄芩出苗后5~7 d用1.8%阿维菌素乳油1 000倍液灌根,隔10~15 d灌1次,连灌3次,可控制当年线虫为害,于翌年4月20日前后,继续连灌3次。防治地下害虫在定植前用50%辛硫磷乳油3.00~3.75 kg/hm2,对水10倍,喷于375~450 kg细土上拌成毒土,施入沟内;苗期害虫猖獗期时,用50%辛硫磷800倍液,或90%敌百虫600倍液喷雾,用50%辛硫磷500倍液或速灭杀丁4 000倍液穴灌毒杀[3-4]。
  5 采收加工
  黄芩通常种植2~3年才能收获。在秋季茎叶枯黄后到土壤土冻前或春季土壤解冻后萌芽前,选择晴朗天气将根挖出。因黄芩主根深长,刨挖时要深挖,避免伤根和断根。对收获下来的根部,去掉附着的茎叶,抖落泥土,晒至半干,去外皮,然后迅速晒干或烘干。在晾晒过程中避免黄芩根因强光曝晒而发红,还要防止受雨淋后先变绿后发黑,影响生药质量。
  6 参考文献
  [1] 刘立岩,吴萍.黄芩栽培技术[J].现代化农业,2009(8):24.
  [2] 李泰荣.黄芩的栽培技术[J].中国中药杂志,1990,15(4):17-18.
  [3] 王欣云.黄芩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05(8):19-20.
  [4] 张变珍,郝灵璠.黄芩栽培技术[J].科学种养,2010(2):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