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麦秸秆室外栽培蘑菇技术
作者:顾开联 咸阳 冯亚军 谷爱珍
摘要 介绍了稻麦秸秆室外栽培蘑菇技术,主要包括培育料准备、大堆通气发酵、栽培场地选择与三角棚搭建、消毒与播种、覆土及出菇前管理、出菇管理、采菇后形成的下脚料再利用等内容,以供参考。
关键词 蘑菇;稻麦秸秆;室外;栽培技术
稻麦秸秆栽培蘑菇不仅利用秸秆资源,而且将蘑菇废料作肥料施用,是培肥地力的一种优质有机肥料,是开辟建湖县稻麦秸秆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为了引导菇农利用本地的稻麦秸秆资源栽培蘑菇,发展循环农业,增加收入,笔者对稻麦秸秆室外栽培蘑菇技术进行了试验和推广,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稻麦秸秆室外栽培蘑菇技术总结如下。
1 培养料准备
培养料配方:稻麦秸秆70%(铡成10~20 cm短段,麦草不超过30%),菜籽饼12%,石膏粉、过磷酸钙各1.9%,尿素1.5%,石灰粉2%,米糠2.7%,干畜粪(或禽粪粉)8%,每100 m2菇床需培养料2 200~2 300 kg。稻麦草用浇水方式湿透,在堆料场建堆预湿,堆形和常规堆相似,1层草1层尿素1层石灰,循环至1.5 m高左右,覆盖上薄膜,闷堆4 d,翻堆1次,使之均质化,再堆3 d,要求结束时pH值为8.5~9.0,用手紧捏指缝滴水不超过3滴。建堆第6天,用菜籽饼粉、畜粪粉、米糠、石膏、磷肥,调水制小堆,含水量约65%,用手捏之能成团、抛之能散,小堆闷堆12 h左右,再与已经软化的草料均匀混合。
2 大堆通气发酵
发酵草料和小堆料均匀混合后,仍建成堆形,中间要预留通气道,方法是将几根较粗的竹竿,埋在堆中,堆完后拔除竹竿,以形成通风道。人不能站堆上去操作,避免因踏实而影响通气,堆好后仍用薄膜覆盖,但通气口处要留空隙使气体能流通,堆顶可留1条宽约20 cm的缝,不盖薄膜,下脚也不要踩死,留一点通气孔道。盖好薄膜后,用稍厚的草帘或整捆稻草排列覆盖,以保温。如果2 d后温度上升不够,说明通气不够,应加以改善。正常情况下,第2~3天温度可升至65 ℃以上,并在50 ℃左右持续3~4 d。此时料色转深,长有大量棉絮状嗜高温放射线菌,无臭味、无异味,发酵即可完成[1-2]。
3 栽培场地选择与三角棚搭建
栽培场地以选择背风、排水条件好的地方为宜,菇床南北向设置,床面宽120 cm,床埂高25 cm、宽20 cm,菇床中央增设1条与菇床平行且宽高均为20 cm的中央埂,菇床内每100 cm处设1条宽高均为18 cm横埂,中床埂和横埂应低于床周埂5 cm左右,床面的土要疏松呈龟背形,菇床两边开挖排水沟,沟宽50 cm,沟深低于床底10~15 cm,排水沟可兼作人行道。床上用竹竿搭60 cm高的三角活动架,以避光雨。
4 消毒与播种
菇床用石灰粉和敌敌畏进行消毒和杀虫,床底垫约1 cm厚的稻麦草,然后将培养料迅速运到床上,料面整平后厚18~20 cm。播种时,培养料的水分要求在60%左右,即手紧捏成团、丢地即散为宜,pH值7~8。在播种前一天,将菌种连瓶用50%的敌敌畏熏蒸24 h,菇床料面亦喷0.5%的敌敌畏。采用撒播法,先将菇床内的培养料揭去3 cm;撒上菌种,麦粒菌种播种量为1.5瓶/m2,再将揭去的培养料覆上,用手轻拍料面后,在三角架上盖遮阳网、薄膜和草帘。播种后重点抓好通风换气,防止杂菌和虫害,播后2~3 d,以保湿为主,少通风,3 d后通风量逐渐加大,晴天温度高宜在夜间通气,阴雨天可全天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