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存在的问题及推广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永平 时间:2015-01-02

  摘要 保护性耕作是节水抗旱、保护环境、节本增效的一项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是对传统耕作制度的重大变革,是农业节本增效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阐述了保护性耕作的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广对策,以期为促进保护性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传统铧式犁翻耕作业而言的新型旱地耕作技术,主要包括免耕施肥播种、秸秆覆盖残茬固土、杂草控制、深松等4项基本内容,核心是免耕、少耕,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裸露期,蓄水保墒。与传统的铧式犁翻耕土壤耕作法相比,具有保土保墒、节本增效,减少水土流失和沙尘天气,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显著特点[1-4]。青海省互助县属半干旱地区,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由于天然降雨与作物生长期不同步,没有被充分利用,导致十旱九春旱,影响了作物的播种和出苗。由于植被生态环境较为薄弱,农田裸露、水蚀严重,使土壤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分能力降低,形成“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干旱少雨、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产量不稳等严重制约了互助县农业的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长期走保护性耕作的道路。
  1 保护性耕作现状
  从1993年开始,我国农机管理部门与科研单位密切配合,在引进国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基础上,在山西省率先进行了以机械化手段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2004年,互助县被农业部确定为第二批《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县。经过几年的认真示范,保护性耕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一是减少侵蚀,保护耕地。风蚀和水蚀不仅恶化环境,而且带走大量肥沃的表土,是互助县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实施保护性耕作后,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二是蓄水保墒,培肥地力。保护性耕作使作物的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土壤平均含水量增加1.8%,达到了蓄水保墒的作用。三是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实施保护性耕作1年可减少作业工序2~5道,降低生产成本近300元/hm2,增收节支750~900元/hm2,降低作业成本20%左右,而且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作用。
  2 推广保护性耕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机基层服务组织不健全,推广进度缓慢,且不均衡,工作不能延续。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实施与以往任何技术的推广实施不同,需用的机具数量多、价值高且类型较多。目前仅依靠农民解决资金和设备还不现实。健全和壮大基层农机服务队非常必要,需要各级业务部门和各级政府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引导和大力扶持。二是宣传培训工作力度不够。大多数农民对保护性耕作不了解、不认识,给推广工作带来一定难度。而且从事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人员对该项技术的应用尚不能完全掌握,还需要加强培训。三是部分关键作业机具性能不稳定,可靠性不高。机具选型上不能满足坡地作业要求。四是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作物秸秆还田技术难度较大。作物秸秆还田后,2~3年内秸秆不易腐烂,秸秆在土壤的残留量大而且保留时间长,影响农业生产。五是虫害草害控制难度大。由于保护性耕作实行免耕、少耕,土壤耕作的减少,容易滋生杂草和病虫害,防治病虫草害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大规模普及保护性耕作必须考虑的风险因素。其中,病虫害的影响程度与传统耕种模式相比并不突出,而控制杂草是主要矛盾。
  3 推广对策
  3.1 加强领导,分清职责,团结协作
  在我国,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靠技术引导,但行政推动也必不可少,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特别是保护性耕作是对传统耕作制度的重大变革,农民群众受传统意识影响还很深,立刻接受还有难度,要在农机系统内部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农机、农艺、植保、气象等部门要相互配合,认真研究和解决制约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难题,不断总结经验,探索适宜本地区保护性耕作生产模式,保质保量地完成保护性耕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