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一次大风过程分析
作者:王春霞 刘祖建 徐奇功 霍倩岚 李志杰
摘要2007年12月28日我国各地及海区出现了大幅度降温、降水和大风天气。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冷空气过程影响北部湾出现大风的气象学机制,由海上油气平台自动观测站的测风资料得出中路冷空气影响北部湾的经验公式:最大阵风=成都气压-涠洲气压+四川正变压,为以后相类似冷空气路径提供了预报依据。
关键词中路冷空气;大风;经验公式;北部湾
2007年12月28日,一股强冷空气从蒙古入侵,从中路偏西自北向南影响中国大陆及海区,使我国各地及海区出现了大幅度降温、降水和大风天气。这次冷空气除了给陆地带来低温灾害外,各个海域的大风对海上生产作业安全也有一定影响[1]。通过高低空环流、地面和海上油气平台自动观测站资料,对此次冷空气过程进行分析,进一步加深对冷空气引起的大风的认识,为以后提高相似的冷空气过程预报的准确率提供研究参考。
1北部湾大风的基本情况
2007年12月28日13:00开始,北部湾的风速降低很快,风向为偏东风。15:00风速开始加大,风向逐渐转为偏北风。风场改变后,风力增加很快,18:00起平均风力达到7级,阵风7~8级,最大风出现在20:00,平均风速16.6 m/s,阵风风速17.98 m/s,极大风速为19.1 m/s。29日10:00至31日18:00时段中,夜晚的风力基本维持6级,略高于白天的风力。31日19:00开始,风力再次快速增强,20:00至次日9:00,风力7级,阵风7~8级,最大风力出现在6:00,平均风速15.99 m/s,阵风风速17.82 m/s,极大风速19.1 m/s。
1.1高层500 hPa流场分析
12月27日20:00 东亚大槽逐渐在蒙古开始建立,然后东移,28日8:00,东亚槽已经成型然后东移南压,其槽底压到30°N,28—29日间,东亚槽东移继续发展加深,东移速度相对较慢。高纬的另一个系统在北疆和蒙古交界处,属于一个纬向型的冷槽,该冷槽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冷源,它的移向受东亚槽的牵引,该横槽在东亚槽东移过程中也开始调整,31日早上8:00已经转竖,并南压到新疆中部,在其东移调整期间,不断向中纬度地区分裂短波槽,使高纬的冷空气不断地补充南压[2]。
1.2风场的变化
27日20:00,湖南和贵州北部风场有明显的切变,广西及广东西部有较强的西南急流,福建和广东东部已经转为偏北风,28日早上8:00,切变已经压到广西中北部,云南的低槽被填补后,广西及广东的西部地区风场开始逆转为东北,粤西、海南岛东部海区风场转为东北,说明低层有冷空气开始渗透风场。
1.3地面形势
27日20:00,华南地区主要受变性脊控制,在新疆北部有一冷高中心,中心值为1 055 hPa,冷空气前锋已经压到黄河西南部,冷空气经过的地区均出现较大的正变压,在甘肃北部更是出现了19个正变压。在50° N、55° E,附近还有另外一个冷高中心,其中心气压为1 050 hPa。随着东亚槽的加深东移,冷空气开始向南扩散影响低纬地区,28日8:00,冷锋压到了广西中部、广东北部,广西沿海地区风向由偏东风逆转为东北风,广东西部沿海仍受变性脊控制,四川南部(30°N)到北部湾(20° N)之间的压差约为12.5 hPa,四川南部的最大正变压为6 hPa。14:00冷空气压至南海北部,广东西部沿海的变性脊消失,新的冷高脊在北部湾建立,脊底在20° N,118° E附近。在冷空气南压时,高纬地区不断有冷源补充,29日5:00,南压冷空气在长江附近断层,在湖南、四川出现负变压,长江以南部分地区还有0~1个正变压,说明此次冷空气过程基本结束。此时,北部湾和成都之间的压差为12.5 hPa,最大负变压为-1。虽然没有很强的冷空气补充,但冷空气通道已经打通,冷高脊仍然在北部湾维持,对北方冷空气的补充极为有利[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