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蚕种生产技术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吕茂楠 时间:2015-01-02

  摘要 从桑园管理、消毒防病、饲养管理、种茧保护、制种过程管理等方面,总结了优质蚕种生产技术,以推动广西地区蚕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优质蚕种;生产技术;广西
  
  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广西成为全国蚕桑生产第一大省。桑园面积逐步扩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蚕种需求量激增,蚕种生产规模越来越大,蚕种质量也保持较高水平,为生产优质的蚕茧提供了保证。
  为进一步提高蚕种质量,必须进行多方面探讨,掌握微粒子病和不良卵等发生的规律,有针对性地落实相应的技术措施,狠抓技术关键环节,使蚕种质量得到稳步提高,实现蚕种的优质、高产、无毒,为蚕农获得优质高产蚕茧打下良好的基础。
  1加强和规范桑园管理,保证桑叶质量
  桑叶是养蚕的首要条件,加强和规范桑园管理,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质量是多养蚕、养好蚕、提高蚕种产量和质量的基础。
  1.1桑园品种良种化
  实践证明选择叶质较好的桑树品种饲养,可大大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沙二和伦109父母本桑>桂桑优12>沙二×伦109杂交桑。
  1.2合理施肥
  桑园施肥注意N、P、K搭配,多施有机肥,不偏施N肥[1]。一般要求农户按饲养量购买施用肥料,规定每克蚁量施用桐麸100 kg、进口复合肥40 kg、钙镁磷肥30 kg、农家肥1 000 kg以上,分冬肥和夏肥2次施用。冬肥、夏肥要求把所有肥料一次性施完,养蚕期间不施任何肥料。
  1.3桑树剪伐形式
  种茧育桑园宜采用冬低刈(离地30~40 cm剪伐)和夏根刈的形式。这种剪伐形式,春天可促使发芽早、成熟快,提早养蚕,避开高温季节;夏根刈可缩短水分、养分输送途径,桑树生长旺盛、叶形大、产叶量高、硬化迟,有利于秋期原蚕饲养。
  1.4重视桑园治虫,防止食下传染
  桑树害虫不但严重影响桑叶产量和质量,而且是与家蚕交叉感染微粒子病。在国内已发现20多种野外昆虫的微孢子虫能感染家蚕,如野蚕、桑毛虫、桑尺蠖、桑螟、斜纹夜蛾、菜粉蝶等。桑树害虫虫口密度大,家蚕微粒子病发病率高,如被微粒子病感染的桑树害虫的尸体、排泄物污染桑叶,就会导致家蚕食下传染而感染病。因此,养蚕过程中发生虫害,在用叶前15 d用40%乐果乳油、80%敌敌畏等防治;夏伐、冬伐前用敌百虫、万灵等剧毒农药对桑园及周围进行“封园”。剪伐后认真做好清园工作,做到“五统一”:农药统一购买、统一时间喷药、统一标准浓度、统一时间剪伐、统一时间清园。
  2以“防微”为中心的消毒防病技术措施
  2.1建立稳定安全的原蚕基地
  广西地区普种生产主要是在原蚕区养蚕,收茧回场制种,因此,原蚕区的建立及对环境的保护,对“防微”起到决定性作用,必须选择无微粒子病、无环境污染、有一定养蚕设施、桑园条件好、相对独立的村作为原蚕区。原蚕区所有养蚕户都饲养原蚕,不得混养普通蚕。原蚕区在饲养普通蚕时必须统一发放全检无毒种。蚕沙统一投入蚕沙坑,禁止施入桑园,防止病源扩散。
  2.2完善“防微”配套设备,更新消毒药品,改进消毒方法
  一是设置消毒池。用于浸渍消毒各种蚕具。二是配备蚕沙坑,远离桑园、蚕房开挖,深1m,每张蚕种2 m3容量,以控制污染源。三是使用专用喷雾器,用于环境经常性消毒。消毒药品主要为漂白粉、次氯酸钠、消特灵、甲醛等广谱高效消毒剂,消毒时采取“三消一洗”办法,多种药品交叉使用。每次消毒对蚕匾、薄膜、塑料、蚕网、花簇等蚕具采用浸渍10~15 min,密封保湿30 min以上,提高消毒效果。
  2.3统一消毒,净化原蚕区环境
  原蚕区是蚕种生产第1车间,养蚕前组织人员深入到农户,对原蚕区蚕室、工具及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做到统一时间、统一药品、统一浓度、统一湿透,经抽检无毒后方能养蚕。养原蚕后统一做好“回山”消毒。
  2.4规范“防微”操作,做到“三勤二及时”
  “三勤”即一是勤隔沙,多撒新鲜石灰粉;二是勤除沙,小蚕做好起除、眠除,大蚕经常除沙;三是勤搞地面消毒,经常对蚕室、贮叶室、通道进行消毒。“二及时”即一是及时提青分批,淘汰迟眠蚕、弱小蚕,减少蚕座传染机率;二是及时处理蚕沙,除沙后及时把蚕沙投入蚕沙坑,盖上薄膜,严防扩散污染。
  2.5做好预知检查
  首先,弄清病源分布情况,养蚕前对养蚕环境及蚕室、蚕具等进行全面抽检,充分了解病源分布情况,便于针对性消毒[2]。其次,加强卵壳及末蚁的补正检查。收蚁后把各户原种纸收回送检毒室进行镜检,发现有微粒子病及时淘汰。再次,对各户的迟眠蚕、弱小蚕、病死蚕、不结茧蚕镜检,发现有微粒子病坚决淘汰,作丝茧处理。最后,对各户的苗蛾进行镜检,发现有微粒子病及时淘汰,不制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