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笋木蠹蛾及芦笋十四点负泥虫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1-02

                   作者:刘红霞 郝玉杰 张金桐

  摘要介绍了芦笋木蠹蛾、芦笋十四点负泥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发生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的防治技术,以为该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芦笋木蠹蛾;芦笋十四点负泥虫;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Abstract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ccurrence regularity of Lsoceras sibirica Mpheraky and Crioceris quatuordecimpunctata Scopolic were introduced,and on this basic,some control techniques were put forward.It can give reference for the control of these pests.
  Key wordsLsoceras sibirica mpheraky;crioceris quatuordecimpunctata Scopolic;occurrence regularity;control techniques
  
  芦笋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蔬菜之王”的美称,富含多种氨基酸、蛋白质和维生素,且含量均高于一般水果和蔬菜,特别是芦笋中的天冬酰胺和微量元素硒、钼、铬、锰等,具有调节机体代谢,提高身体免疫力的功效,在对高血压、心脏病、白血病、血癌、水肿、膀胱炎等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和药理效应,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山西省处在芦笋的最佳生长带(南北纬30~40°之间),特别是永济市2万hm2黄河滩涂地是芦笋种植的最佳土壤,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山西省成为全国芦笋主要生产基地,山西芦笋已连续2年列全国产量、出口量首位和全省农产品出口第1位。随着芦笋种植时间的延长、面积的扩大,病虫害也随之加重,对产量、品质影响极大。芦笋木蠹蛾以及芦笋十四点负泥虫是近年来芦笋田发生面积最大、为害最重的害虫。调查发现,其一般为害三年生以上笋田,轻者造成死苗20%~30%,重者死苗60%~80%,给笋农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已成为山西省芦笋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1]。为控制其为害,笔者进行试验研究,现就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报道如下。
  1芦笋木蠹蛾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芦笋木蠹蛾(Lsoceras sibirica Mpheraky)属鳞翅目木蠹蛾科眼木蠹蛾亚科。为地下蛀食性害虫,仅10 d左右的成虫期在地上活动,其余各虫态均在地下生活,主要取食芦笋的根、茎,使被害植株地上部分死亡,这是近年来芦笋田缺苗的主要原因。
  1.1形态特征
  成虫:雌性虫体长40~60 mm左右,翅展80~115 mm,雄虫略小,淡黄褐色,刚羽化时全身布满绒毛。成虫触角均为单栉齿状,鞭节56~65节。
  虫卵:呈椭圆形,初为黄褐色,逐渐呈褐色,卵粒粘结一起呈块状。卵壳表面数条纵横隆起,隆起沟有横隔,卵长径0.3 mm,短径0.2 mm。
  幼虫:初孵幼虫为乳白色,老熟幼虫呈浅黄色,头大,体壮,头黄褐色,咀嚼式口器,胸足3对,腹足4对,尾足1对。
  茧:圆柱状,平均长80 mm,平均直径15~18 mm,上粗下细,垂直插入地面,上端与地面平行。茧的外表粘满沙土,与土壤颜色基本相同。
  蛹:呈棕色,蛹体向腹面略弯曲。雌蛹体长20~30 mm,宽5~8 mm,雄蛹体长15~25 mm,宽3~6 mm,腹背面具有2行刺列。
  1.2生活习性
  芦笋木蠹蛾羽化时间集中在19:30—23:00,羽化出土后,先两翅紧并,停留2~3 h,然后开始飞翔,成虫有强烈的趋光性、趋化性和补充营养习性。利用手电筒、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糖醋液可诱杀到很多成虫。交尾高峰集中在凌晨2:00—5:00,雌蛾一次产卵约10~20粒,将卵产在地表面以上10~20 mm处的芦笋茎杆上,可多次产卵,一生可产卵60~100粒。成虫寿命很短,约6 d左右。幼虫孵出即咬破芦笋茎皮,进入内部蛀食笋茎、笋根,蛀食根部呈空管状或只剩下破碎表皮,地上部分提早变黄、落叶,严重的整株干枯死亡。该虫食性单一,只为害芦笋,目前未发现其他宿主。
  1.3发生规律
  芦笋木蠹蛾在山西省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30 cm以下越冬。一般幼虫11月中旬基本停止取食,第2年4月上旬至5月下旬当地温达到15 ℃以上时幼虫陆续上升到表土4~10 cm处作茧化蛹,蛹经10 d开始羽化,成虫2日龄开始交配、产卵,观察发现该虫成虫喜迁移至地头产卵。从2007—2009年的调查情况来看,芦笋木蠹蛾在山西省发育进程极不整齐,因受温度和环境条件的影响,个体间发育不尽一致,在同一段时间内会有不同虫态同时存在。
  1.4防治措施
  芦笋木蠢蛾属地下钻蛀性害虫,它除8~12 d的成虫期在地上生活外,其余各虫态均在土壤中活动。根据其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采用以下几种防治方法比较行之有效。一是人工捕捉。4月中旬至5月下旬老熟幼虫上升至地表作茧化蛹,可用铁耙扒茧灭蛹。从4月中旬开始,从每隔1周扒地1次逐渐增加至每天扒地1次,可灭蛹80%以上。二是灯光诱杀。从5月上旬开始,在笋田设置频振式杀虫灯。灯距地面1 m,每天19:30开灯,早晨6:00关灯。该灯杀蛾效果明显,一盏灯控制1.7 hm2笋田,虫株率为0,防效达100%,而另一未挂灯区笋田虫株率达33%,虫害严重[2]。三是糖醋液诱杀。发蛾期用糖醋诱杀同样能取得良好效果。糖醋液配制比例一般是酒∶水∶糖∶醋为1∶2∶3∶4。糖醋液用量一般为45 kg/hm2,可将糖醋液分别装在75~90个/hm2瓷盆内,均匀分散在芦笋田间。每隔7 d更换1次糖醋液[3]。
  2芦笋十四点负泥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2.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 mm左右,体宽3 mm左右。体背褐红色,有黑斑。黑斑的变化很大,体色淡的种类黑斑往往较浅,有时完全消失,背面呈单一的黑色或褐红色;体色深的种类黑斑可扩展至大部分鞘翅。头前部、眼周围和触角均为黑色,头顶中央的两复眼间有1个菱形黑斑。前胸背板前半部有4个并列的黑斑,基部中央还有1个小黑斑,也有的个体无黑斑。每个鞘翅上有7个黑斑,基部有3个。头宽大于长,触角短粗,11节。前胸背板方形,长略大于宽。小盾片呈黑色,舌形,长宽基本相等,鞘翅较前胸稍宽,基部内侧稍隆起。
  卵:初产时淡黄绿色,逐渐变为黄褐色。卵期一般为3~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