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扇舟蛾的生物学特性与科学防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邓子春 胡金留 时间:2015-01-02
  摘要分析了杨扇舟蛾的生物学特性,从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总结杨扇舟蛾的防治方法,为该害虫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杨扇舟蛾;生物学特性;防治

  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Fabricius),又名白杨天社蛾,属鳞翅目舟蛾科扇舟蛾属[1]。国内主要分布在江西、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云南、四川、陕西、山西、宁夏、甘肃,国外主要分布在欧洲、朝鲜半岛、日本、印度、斯里兰卡。
  1形态特征
  1.1成虫
  成虫体灰褐,体长13~20 mm,翅展28~48 mm。前翅灰褐色,有4条灰白色波状纹,顶角有一暗褐色扇形斑,外横线通过扇形斑的一段呈斜伸的双齿形,外侧有2~3个黄褐带锈红色斑点,扇形斑下方有1个较大的斑点。后翅灰褐色。
  1.2卵
  扁圆形,初为橙红色,近孵化时为暗灰色。
  1.3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32~40 mm。头部暗褐色,体灰白色或灰绿色,密被灰色长毛,各节横生橙红色肉瘤8个。其上具有长毛,两侧各有1个较大黑瘤,其上着生白色细毛1束,向外放射,腹部第1、8节背面中央有较大红黑色毛瘤。
  1.4蛹
  体长13~18 mm,褐色,尾端具分叉的臀棘。
  2生活习性
  辽宁1年发生2~3代,华北1年发生3~4代,华中1年发生5~6代,华南1年发生6~7代,以蛹越冬。海南1年发生8~9代,整年都危害,无越冬现象。在河南每年3月中旬越冬代成虫开始羽化、产卵,4月下旬第1代幼虫开始孵出,5月上旬为盛期。6月上、中旬第1代成虫开始羽化,第2代成虫出现于7月上、中旬,第3代成虫出现于8月上、中旬,8月下旬出现第4代幼虫,第4代幼虫危害至9月上旬开始化蛹越冬,个别延至10月上旬。
  成虫多在傍晚前后羽化,白天不活动,多栖息于叶背面,夜晚出来活动,有趋光性,一般上半夜交尾,下半夜产卵直至次日早晨。越冬代成虫,卵多产于枝干上,以后各代主要产于叶背面,常百余粒产在一起,排成单层块状,每个卵块有卵粒9~600粒,每头雌虫可产卵100~600粒。卵期7~11 d。幼虫共5龄,幼虫期33~34 d。除越冬蛹外,一般蛹期5~8 d,最后1代幼虫老熟后,入土化蛹越冬,多在土表3~5 mm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