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白灵菇栽培试验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郭生河 卢建坤 时间:2015-01-02
  五是出菇。原基出现1周左右即可采收,该试验最大的菇体有300 g;但培养基很快出现地衣。温度在14 ℃时,出菇时间长达70 d。
  1.3.6病虫害防治。白灵菇发菌期间主要杂菌为绿色木霉、青霉、毛霉、红色链孢霉。子实体生长期,主要病害是假单孢杆菌,表现为子实体菌褶和菌盖边缘呈水渍状,常出现水泡,色泽变黄,失去活力并迅速蔓延导致整批菇绝收,发现后应立即移走。发生此类病害的主要原因是喷水后通风不良,环境温度高。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如:选用新鲜、干燥、无霉变的原辅材料,保持菇房及四周经常性清洁卫生,可用10%石灰水涂刷墙壁、屋顶及床架,也可用2%~3%甲醛液喷雾;接种时加大播种量,一般以增加15%~20%为宜,让菌丝迅速生长占满料面,可抑制杂菌的发生。此外,要加强管理调控好温湿度,特别是在发菌期间将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左右,温度不宜过高,尽量创造一个有利菇体生长发育而不利病虫发生和繁殖的生态条件[9]。
  2结果与分析
  试验因受试验经费及试验场所等因素的限制,只引进1个高温白灵菇的品种,根据龙岩市较容易获得的原材料等实际情况,分别设置了5个试验配方,在2个地方分3批次进行试验。从中分析原料及数量比例对高温白灵菇各个时期的生长状况的影响,并最终确定最优的配方,以作为当地大规模生产高温白灵菇的参考配方,并总结相关的生产管理技术。
  试验结果显示以配方2和配方4的效果为好。高温白灵菇不宜在低温条件下出菇,以6—8月出的白灵菇长得最好,11月以后出的白灵菇质量较差,畸形率高。要定期在菇房内消毒。高温白灵菇在发菌和出菇期间容易被杂菌污染,要注意菇房内消毒,以减少污染。出菇期间要加强通风,避免因CO2浓度过高而使白灵菇出现畸形。原种扩繁次数不能太多,否则会影响出菇,严重有甚至不出菇。
  3参考文献
  [1] 叶颜春.食用菌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06-107.
  [2] 张飞翔.食用菌的上等佳品——白灵菇[J].农资科技,2000(6):38-39.
  [3] 陈文良.白灵菇的营养价值和开发前景[J].食用菌,1999(4):40.
  [4] 林杰.白灵菇栽培技术要点[J].中国食用菌,2000,19(5):28-29.
  [5] 张飞翔.白灵菇制种栽培过关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0(12):20.
  [6] 王传福.新编食用菌生产手册[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2:439-453.
  [7] 周玉林,赵秋菊,魏蕾.白灵菇的生产栽培技术[J].蔬菜,2000(7):18.
  [8] 周河.白灵菇及其栽培技术[J].致富之友,2000(10):23.
  [9] 丁湖广.白灵菇及其栽培技术[J].北京农业,20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