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地区姬松茸反季节栽培失败原因及对策
摘要调查了姬松茸反季节栽培失败的菇房状况,分析其失败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以为姬松茸高海拔地区反季节栽培提供借鉴。
关键词姬松茸;反季节栽培;失败原因;对策;高海拔地区
高海拔地区栽培姬松茸,因早春气温低,不利于培养料发酵和菌丝生长发育,晚秋低温早,不利于子实体发育生长,而采用反季节野外薄膜菇房栽培,每年栽培1次,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但也有一些培养料发酵质量正常,却出现低产甚至失收。笔者经多年实地调查,现就其失败原因及对策探讨如下。
1栽培失败的菇房状况
通过现场检查,姬松茸反季节栽培失败的菇房栽培床出现如下一种或多种状况:菌丝无定植;培养料变湿、腐烂,培养料中菌丝生长微弱或自溶,仅覆土层有菌丝;覆土材料板结成块,覆土层菌丝稀少;覆土层表面行成厚厚的菌被;覆土层及培养料菌丝成褐色状,生长微弱甚至萎缩,子实体小并容易死亡;病虫危害。
2栽培失败的原因及对策
2.1栽培时间不适宜
高海拔地区气温回升慢,德化县4月中旬前气温较低(常年在20 ℃以下),且处于梅雨季节,气温冷热不均,播种后遇到低温,没有做好增温措施,菌丝无法定植或定植少;补种时没有添加新鲜培养料或添加培养料质量差,导致栽培失败。根据德化县多年实践,海拔在550~840 m的地区,选择4月下旬至5月上旬进行培养料堆制发酵,5月中下旬播种为宜,海拔越高栽培时间适当延迟[1]。
2.2越夏菇房设计不合理
菇棚大小能影响热幅射能的吸收和气体的交换,从而影响棚内的生态小气候。因此,姬松茸越夏菇房小,菇房内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菇房大,通气口设置不合理,通风换气不理想,二氧化碳等沉积严重,造成菌丝生长微弱甚至萎缩,或发生小菇蕾成批死亡,影响产量。越夏菇房栽培面积以350~450 m2为宜,整个菇房成屋脊形并用薄膜密封,外部覆盖草排遮阳。播种后,菇房顶部沿通道上方,每间隔3 m用硬纸皮做1个直径15 cm左右的排气筒,通出薄膜外,进行合理的换气和降温。
2.3温湿度管理不得当
反季节栽培姬松茸生长阶段处于夏季高温期,有的菇农巴氏灭菌后,强行揭开四周薄膜降温,以及播种后为了降温,反复采用“揭开四周薄膜降温,培养料失水后补水”的管理方式,菌丝和子实体生长处于干干湿湿的状态,很容易产生萎缩,严重时小菇蕾成批死亡。正确的管理方法是灭菌后料温自然下降至30 ℃左右,才能打开四周薄膜排除废气。播种后,菇房内温度超过28 ℃时,在床架四角处中上部纵向割开薄膜,并用薄竹片将缺口支开,温度高缺口大,反之缺口小,缺口包括出入门外的覆盖物不支开;同时,温度高时适当增加排气筒长度,并适当增加菇房湿度,温度降低时关闭排气口,防止直通风造成基质水分散失,影响产量[2]。
2.4覆土材料差
覆土选用砂壤土、重粘土等材料,喷水后覆土层产生板结,菌丝无法上土,或者覆土层只有少量菌丝爬土,造成栽培失败。覆土是姬松茸栽培的重要一环,改变培养料表层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比例,保湿并刺激菌丝的纽结和子实体形成。应选择泥炭土、田格土等晒干后能结成块、敲碎能成颗粒状、持水能力强又透气的土壤作为覆土材料,并调节pH值在6.8~7.5。
2.5水分管理不当
2.5.1喷出菇水不及时。菌丝“冒土”后,由于夏节温度高,菌丝生长速度快,当菌丝盖满覆土层表面后,才喷出菇水,或正常情况下,出菇水喷量少,都容易形成厚厚的菌被,出菇量少;或是刚见到少量菌丝“冒土”就喷出菇水,将菌丝压在土层表面下,使子实体着生部位降低,多产“地雷菇”,造成低产。重喷出菇水时间,是当菌丝爬满土层表面1/3左右,同时,覆土层出现碎米粒大小的子实体原基时,重喷出菇水,覆土层充分吸水而不漏床为准,以后每天轻喷水,保持土层湿润,直至出菇,并加大通风量,促进出菇整齐[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