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长后期出现急性枯死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摘要对开封市水稻急性枯死的现状进行调查,指出该市水稻急性枯死的原因主要是生理枯萎和急性青枯病造成的,分析枯死的症状特点,并组织开展了防控试验,收到了较好的控制效果,在开封市水稻种植区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关键词水稻;急性枯死;症状特点;原因分析;防治;河南开封
开封市为河南省重要的沿黄稻区,常年水稻种植面积在1.33万hm2左右,稻米口感好,品质优,经济效益高。近年来,开封市水稻前期生长良好,进入生长后期即乳熟中后期,出现短时间大面积枯死现象,枯死水稻的千粒重大幅下降,产量损失严重。为了解原因,有目的地指导群众开展预防,自2007年以来,通过系统调查,走访稻农,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会诊,探明水稻短时间出现枯死现象的原因,组织开展综合防治试验,经过近两年来的示范推广,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1水稻急性枯死现状
2007年10月2日开始出现点片枯死,并逐步扩大,到10月15日枯死现象基本稳定。全市共调查1267块有不同枯死类型的稻田,其中由于管理粗放而形成的生理性枯萎型占比例最大,为57.1%,急性青枯型占28.0%,水稻小球菌核病等病害占2.9%,其他原因引起的枯死占4.2%,而有稻飞虱危害造成的急性枯死占7.8%。
2008年调查有代表性的526块稻田,其急性枯死类型类似2007年,以管理粗放而形成的生理性枯萎型占比例最大,为62.3%,而急性青枯病的比例降到9.4%,水稻小球菌核病等病害危害的占20.6%,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枯死占7.7%。没有因稻飞虱危害而出现急性枯死的现象。
2009年调查有代表性的水稻田631块,急性枯死情况接近往年,以管理粗放根系腐烂而形成的生理性枯萎型占比例最大,为67.3%,纯粹的急性青枯病占21.7%,由水稻小球菌核病等病害危害的占9.1%,稻飞虱危害的占0.6%,其他原因引起的占1.3%。
可见,开封市水稻生长后期形成急性枯死的主要原因是生理型枯萎和急性青枯病2种类型,菌核病、稻飞虱等危害造成的急性枯死所占比例较小。
2症状特点及原因
2.1生理枯萎型
2.1.1症状特点。生长田中由点到片逐渐枯黄,叶片稍卷,生长势较弱,根系小,侧根少,易拔起,逐步枯黄。
2.1.2原因分析。一是苗期生长不良。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该市黄河放水拖后,大部分地块的水稻比正常年份育苗偏晚10~20 d,群众为抢时播种、移栽而形成大量小弱苗,为了促进生长,底肥特别是氮肥施用过量,导致水稻根系小而浅,抗逆力差。二是田间断水较早。该市常年黄河田间供水持续到收获前1周,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黄河水9月上中旬即停水,而大部分水稻正处于乳熟后期,仍是水稻生长的需水期,停水较早影响水稻营养的正常输送而导致其逐步枯黄。三是田间管理粗放,生长期间不能及时排灌水,底肥偏施氮肥等造成水稻根系分布浅,容易早衰。四是9月中下旬的低温天气影响,造成水稻的代谢能力下降而形成提早枯黄。
2.2青枯病
2.2.1症状特点。地上部分水稻叶片与谷壳呈青灰色,叶片呈卷筒状,根系发黑,短时间内(一般在1~2 d内)快速枯死。
2.2.2原因分析。一是低温天气的影响[1]。据开封市气象统计资料显示,开封市2007年的9月27—30日、10月6—7日、11—12日连续出现几次突然降温降雨过程,影响水稻正常的灌浆和生长,导致1~2 d内形成急性青枯死。2008年度生长后期没有出现突然降温因素的影响,青枯病的面积大幅下降。2009年9月5—9日出现突然降温过程,急性青枯病比例又大幅上升。其他原因等同于生理性枯萎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