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改制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吴运军 吴多新 时间:2015-01-02
  摘要介绍了琼山区及旧州镇水稻耕作制度的现状、推行改制(中造稻)的目的、意义及示范的成功经验,并从品种选择、适时播种、适时移植、肥水管理、病虫防治等方面介绍了中造稻的主要栽培技术。
  关键词改制;中造稻;高产;栽培技术;海南海口;旧州;琼山区
  
  1稻作改制的背景
  水稻是琼山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其栽培历史悠久,“双季稻”更是该区传统的稻田耕作模式,全区现有水稻田面积6万hm2,但有666.7 hm2处于南渡江沿岸,此类稻田的晚季稻常遭遇台风、暴雨及洪水高峰期的影响而造成减产甚至失收,严重制约当地农业及粮食生产的发展。为解决该问题,琼山区农业服务中心和旧州镇农业服务中心针对该类型田的耕作模式进行了科学论证,并确定了“稻、稻(中造)”或“冬、春季瓜菜加中造稻”的耕作模式,同时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技术措施,并于2009年在旧州镇新客洋实施中造稻改制示范18 hm2,获得成功。
  2稻作改制的目的与成功经验
  推行改制中造稻的目的,一是实现中造稻在9月上旬成熟收割,从而避过9月中旬至10月的台风、暴雨及洪水高峰期。二是为冬季瓜菜实现提早上市和延长收获争取更多时间。三是抓好示范,辐射带动,促进旧州镇及全区粮食与瓜菜生产上新的台阶,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示范片品种统一选用Ⅱ优128并于5月中、下旬进行统一播种,结合水稻生长情况,分别在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及抽穗期在该村就当前水稻生长情况及技术要求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与培训,9月上旬前收割完毕。成熟收割期,区农业服务中心组织了全体科技人员、旧州镇政府也组织各村委会干部、镇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和种植户,到现场进行观摩,并进行现场实割测产验收,经测产与考种,中造稻全生育期106 d,株高113cm,穗长216cm,穗总粒129粒,穗实粒99.8粒,结实率77.4%,千粒重25.6 g,有效穗247.35万穗/hm2,在琼山区连续2次遭受2次台风2个热带风暴袭击的情况下,理论产量6 319.5 kg/hm2,实际产量6 261.0 kg/hm2。比全区2008年早造(4 956 kg/hm2)或晚造(4 066.5 kg/hm2)分别增产26.3%和54.0%,试验证明新客洋改种中造稻的可行性,2010年新客洋改制中造稻种植面积猛增达55 hm2。成功经验值得各地借鉴与推广,对减轻晚稻风险,确保粮食总产,为冬季瓜菜生产创造更多的空间,促进琼山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重大意义。
  3改制中造稻的主要措施
  由于稻田改制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中造稻在9月上旬成熟收割并获得高产,从而避过9月中旬至10月的台风、暴雨及洪水高峰期。为实现此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