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丰县水稻栽培技术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冯宗友 王邦奎 时间:2015-01-02
  摘要从品种、穗数、播期、育秧、施肥、水分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机插秧、防灾避灾等方面总结了长丰县水稻栽培的技术措施,以为水稻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栽培技术;安徽长丰
  
  长丰县地处江淮之间,常年种植水稻面积为5.67万hm2左右,为安徽省15个水稻生产大县之一,近年随着国家多项惠农政策的落实,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种稻积极性,水稻单产稳步提高,稻作技术不断优化升级,有力促进了稻米产业的发展。据2009年调查统计,水稻平均单产已达7 605 kg/hm2,总产4.3万t,但稻米产业存在米质不优、产量不高、生产上秧苗素质不高、肥水药浪费严重等问题,必须采取得力技术措施加以改进。
  1品种
  长丰县种植杂交水稻多达70~80种,多、乱、杂现象严重,一些淘汰的品种仍然在市场上出现。通过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新型农民技术培训的实施,以及龙头企业优质优价的体现,促进农民种植优质稻。从目前生产实践来看,水稻品种应采取“三改两”,即扩大“两系”品种的种植比例,如新两优6号、丰两优4号、皖稻119、皖稻181,压缩“三系”劣质品种的比例,如II优838、冈优22、汕优63,把长丰县应用的水稻品种控制在10种以内,并实行区域化种植。
  2穗数
  水稻产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穗数不够[1],据近2年县农委对水稻生产面上的随机调查表明,2年共调查田块64块,水稻品种21个,面积5.75 hm2,2年平均穗数198万穗/hm2,每穗粒数142.6粒,千粒重平均以28 g计,理论产量7 905 kg/hm2,折合产量为6 718.5 kg/hm2。而近年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的核心示范区,2年共调查6个品种、11个田块,平均穗数241.5万穗/hm2,每穗粒数为157粒,理论产量为10 617 kg/hm2,折合产量为9 024 kg/hm2,核心示范区比一般大田有效穗增加43.5万穗/hm2,增长22%,每穗粒数增加14.4粒,增长10%。可见,大面积水稻单产不高的主要障碍因素为单位面积穗数不足,限制了产量的提高。穗数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秧苗素质不高;二是栽插密度不够,有的田块只有21万穴/hm2左右;三是穴苗数不够。因此,要改“稀”为“密”,即过分稀植改为定量控苗,栽插规格为13.3 cm×30.0 cm,或16.7 cm×26.7 cm,栽植22.5万~27.0万穴/hm2,每穴4~6个茎蘖苗,确保基本苗105万~120万株/hm2。
  3播期
  长丰县播种期大部分安排在4月8—18日之间,盲目早播造成抽穗扬花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之间,时常遇到高温热害,不仅造成结实率低,而且米质变差,2003年,长丰县地处江淮分水岭乡镇的水稻结实率在60%左右,部分地区只有30%左右。因此,长丰县水稻播种期空茬口、白菜型油菜茬口安排在3月底至4月上旬初,甘蓝型油菜和小麦茬口安排在4月下旬末至5月上旬,使抽穗期在7月20日之前或在8月上旬末至中旬,以避开高温热害。
  4育秧
  长丰县水稻育秧方式中南部主要为湿润育秧和两段育秧,由于来水时间时常过迟,造成秧龄过长,有的达55 d以上,两段育秧寄秧时有的单穴达4~5株,有的达8株以上,长秧龄和寄秧穴苗数过多造成大田时常出现早穗现象,生育期短的品种表现更为明显[2]。为此要“水”改“旱”,即全面推广旱育秧,年前要培肥苗床,施农作物秸秆和腐熟农家肥各30 t/hm2,播种前5~7 d施旱育壮秧剂600~900 kg/hm2,要土肥充分混匀。播前对种子进行晒种、消毒、日浸夜露催芽,露白时播种,播种时按667 m2播种量+秧龄为60为原则。苗床注意喷施旱秧净和毒死蜱防治杂草和地下害虫,出苗前注意保温保湿,出苗后注意降温,防止高温烧苗,两叶期追施尿素45~75 kg/hm2作断奶肥,移栽前3~5 d追尿素75 kg/hm2作送嫁肥。秧龄控制在35 d左右。两段育秧要规范寄秧,行株距5 cm×7 cm,单株或双株带泥浅栽,总秧龄40 d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