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县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介绍了定远县生猪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了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猪产业;发展优势;现状;制约因素;对策;安徽定远
1定远县生猪产业发展优势
一是养猪基础好。定远县是养猪大县,省级已把江淮肉猪带作为全省五大产业带重点实施,在2003年开始的畜产品优势区域规划中,已将江淮地区规划为安徽省和全国生猪优势区域,定远县已纳入全国生猪优势区域重点县。二是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定远县是国家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又是国家农业标准化—瘦肉型猪生产系列标准试点县。县委、县政府早已将三元杂交猪生产列为定远县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从事生猪产业。按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对定远县优质瘦肉猪产业化建设进行重点扶持。三是畜牧兽医科技服务体系健全,技术力量雄厚。全县22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备。全县有畜牧技术人员168人,他们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为全县畜牧业的发展提供较为完善的服务和技术保障。四是地理环境优越。安徽省滁州市是省辖市,下辖2区(琅琊区、南谯区)、2市(天长市、明光市)、4县(凤阳县、全椒县、来安县、定远县),位于安徽东部,地处江淮要冲,紧临长三角发达地区,地理位置优越。
2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一是生猪饲养量持续增长。2009年,尽管受甲型流感的影响,但定远县生猪生产仍取得较快增长。2009年全县生猪出栏1 273 722头,生猪存栏640 412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83 596头,比2008年分别增长9.1%、15.0%、3.2%。二是畜牧科技推广不断深入,科技服务体系初步形成。通过采取加强领导、科技帮扶、技术培训、印发科技明白纸等措施,推广畜禽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及动物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提高农户科学养畜意识和商品意识,实现了畜禽厩舍改造、配合饲料应用、秸秆青贮、三元杂交猪生产、科学饲养、良种良繁及疫病综合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2004年定远县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时,重新聘用68名技术能力强、业务素质好的乡镇畜牧兽医技干和181名村级防疫员,逐步形成县级技术人员包乡及重点养殖大户,乡镇技术人员与村级防疫员包村的技术服务体系。三是适度规模养猪发展迅速,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截至2009年底,定远县有1万头以上猪场5户,1 000头以上猪场147户,100头以上猪场1 568户,生猪规模养殖比例达到65%。近几年,生猪养殖户自愿组织,成立合作社和协会,已成立各类合作社、协会86家,成员数6 941家,带动农户数12 015家。
3制约因素
一是生猪生产用地问题难以解决。随着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以及国家对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加大,畜牧业用地受到制约。一些畜禽养殖场被强制性搬迁出城镇,有些由于无法落实土地而被强制关停;新发展的规模养猪户在土地的落实上更加困难[1]。二是规模猪场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定远县大多数规模猪场无污染物处理设施,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环境污染问题不仅使养殖场与周边农民的矛盾越来越大,农民上访事件时有发生,造成社会不稳定,而且由于环境污染,又严重威胁生猪生产的持续发展[2]。三是生猪产业组织化程度仍然偏低,产业结构不完善。虽然定远县生猪产业发展有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但专业化、规模化水平仍低。虽有86家养猪生产合作社和协会,但管理松散,不能形成紧密团体,对生猪产业发展起不到相应作用。另外,定远县生猪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无大的龙头企业和深加工企业,仍以对外出售生猪为主,受市场因素制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