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市杉木林栽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5-01-02
关键词杉木林;存在问题;对策;福建建瓯
建瓯市种植杉木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刘宋元嘉元年(公元424年),太守华谨之于黄华山植杉松1.5万株,点缀风景。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朱熹曾作诗《中峰杉径》:“盘回山腹转修蛇,横入山峰小稳家,好把稚杉缘径插,待迎凉月看清华”来称道插杉造林,可见当时插植杉木已成习惯,且具一定规模。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乡绅杨达卿,募民植树于大富山,此林虽历经沧桑,但至今保存较好,现已成为著名的万木林自然保护区[1]。明、清时期,民间种植业兴起,地方政府实行“凡山场园林之利,听民取而薄征之”的政策,植树造林,代代相承,相沿成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森林保护和造林事业的发展,开展了“普遍护林,重点造林”的方针,推动全市植树造林的林业生产。
1建瓯市林业资源现状
建瓯市是全国重点林区和杉木中心产区,素有“绿色金库”之称。全市林业用地35.08万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41.89万hm2)的83.7%,其中有林面积33.53万hm2。森林覆盖率80.8%,绿化程度96.7%,森林蓄积量2 280.85万m3,年产商品木材46万m3,竹林面积8.29万hm2,毛竹立竹总数1.8亿株。有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木材产量和毛竹面积、立竹株数均居全省前列,杉木资源丰富,是全国杉木中心产区。长期以来,该市认真贯彻“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营林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果,解放以来至2009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6.89万hm2,占有林地面积的80.2%,其中杉木17.73万hm2,占52.9%。
建瓯市自然环境优越,非常适宜杉木生长发育。杉木是建瓯市用材林基地先锋造林树种,杉木速生,干形通直,木材质量好,产量高,不翘不裂,用途广,易于加工,是优良的建筑、家具用材,深受林农喜爱。近10年,全市木材年总产量稳定在50万m3左右,其中杉木年产量约40万m3,占木材总产量的80%。全市杉原木销售及木材深加工产值达3.5亿元。杉木这一优良树种为建瓯经济的发展和国计民生作出巨大贡献。
2杉木人工林经营存在的问题
2.1杉木生长质量下降
由于杉木生长快、经济效益高,山区林农又具有栽植杉木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许多山场杉木采伐后又继续种植杉木,一些山场至今已是第3代、第4代连续栽杉木。于是出现了新问题,第1~2代杉木长势呈现蓬勃旺盛、郁郁葱葱的景象,在第3~4代杉木则生长不良、未老先衰、低矮发黄。杉木生长量一代不如一代,地力逐渐衰退[2-3]。根据调查,建瓯市第3代杉木林蓄积量比第2代栽杉木下降47%。在杉木多代连栽地,出现造林成活率下降和幼林生长不正常的现象。目前,建瓯市的杉木人工林中为多代连栽的杉木,其生长量与第2代杉木人工林存在较大的差距,致使杉木人工林长期生长力受阻,严重地影响到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
2.2林地土壤肥力下降
建瓯市近50余年人工造林其林分多为杉木纯林,而杉木纯林对土壤肥力要求高、耗肥大,第1代种植杉木林前茬林分多数是阔叶林,杉木林木生长快。杉木针叶含单宁,不易溶解,对土壤产生淋溶作用,造成土壤中氮素供应不足,引起土壤有机质分解过程中氮、磷转化不平衡,土壤黏粒含量逐次降低,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土壤养分贮量减少,林地生物活性降低,营养物质转化变缓,林地生态失调,土壤肥力下降,地力衰退。杉木连栽后土壤腐殖质含量减少,腐殖质中富里酸含量增大,而胡敏酸含量下降,土壤腐殖质品质变差,土壤中松结合态腐殖质所占比例及土壤腐殖质中松结合态和紧结合态比值呈下降趋势,土壤腐殖质化程度降低。杉木根际土壤微生境不断恶化,从而直接影响根系对土壤水分和养分吸收,导致林分中杉木个体生长量下降,于是出现杉木林分一代不如一代的现象。
2.3造林密度过大
2003年集体林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山”的愿望,造林积极性空前高涨;但由于山场面积较小,当地农民就片面加大造林密度,导致杉木栽植出现株行距为1.5 m×1.5 m的现象,密度达到4 440株/hm2,是常规栽植密度的1.77倍,其目的本来是为了提高林分蓄积量而加大密度,但结果往往造成群落结构单一、林下植被得不到发展,其生态功能也得不到发挥,严重影响林木生长速度和生长量。
2.4劈草炼山等造林措施不合理
建瓯市大多数在造林前采用劈草炼山,炼山不仅烧掉了大量有机物质,使本来可以肥沃土壤的采伐剩余物全部变为草木灰,虽然暂时增加了pH值和土壤的可溶性养分含量,但这些草木灰大致在1年内通过地表径流基本流失;同时还会造成水土流失,导致地力衰退和养分循环失调等[4]。据福建农林大学俞新妥教授的研究,炼山的年径流量达2 743.43 m3/hm2,年土壤流失量为24.81 t/hm2,分别为不炼山的11、88倍。
3对策
3.1营造杉阔混交林
3.1.1选择合适的混交树种、混交比例。杉木与火力楠、檫树、观光木、拟赤杨、酸枣、乳源木莲等速生阔叶树混交栽植,可立体利用顶层空间,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增加生物量,更主要的是通过杉阔混交方式增加森林凋落物数量。据研究表明,杉木和火力楠以5∶5的比例混交,乔木层营养元素年积累量为782.4 kg/hm2,杉木纯林为113.3 kg/hm2,占混交林的14.5%。年凋落物归还量,混交林为1.36 t/hm2,而杉木纯林仅为0.47 t/hm2,只占杉木与火力楠混交林的34.5%。凋落物分解氮、磷、钾、铜、镁的年吸收量,杉木与火力楠混交林分别为 0.30、 0.16、0.15、0.20、0.32 kg/hm2,杉木纯林分别为0.10、0.05、0.02、0.07、0.09 kg/hm2。这说明杉木在生长过程中所消耗养分多,归还给土壤的养分少,杉木与火力楠混交林能明显提高林地养分归还量。这些归还物为培肥土壤提供了物质条件,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增加微生物数量,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腐殖质合成,从而提高土壤肥力[5-7]。
3.1.2强化混交林成林管护力度。混交林成林后,面临着阔叶混交树种被严重盗伐的新问题。20世纪90年代消灭荒山时大力提倡营造混交林,现在这些林分已进入中熟、近熟林阶段,可现实混交林中的阔叶树很多被村民砍伐作薪柴,有的被盗伐卖给木材加工厂。许多村民思想意识中重杉轻阔,因此有的混交林中的阔叶树几乎被砍伐贻尽。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混交林成林管理力度,打击盗伐行为,同时加强对木材加工企业管理,防止乱收乱购,堵住源头,从根本上杜绝盗伐现象。通过林改明晰了林木产权,对森林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下一篇:居住区绿化层次营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