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地区马铃薯栽培的适宜性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5-01-02
2.1地理环境
汉中地区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与甘肃、四川毗邻,中部为盆地,全市辖11个县区,227个镇乡街道办,2 943个村(居)委会,总人口374万人。总面积2.72万km2,其中盆地占6%,浅山丘陵占36%,中高山区占58%,耕地面积为23.13万hm2。该区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垂直差异明显,为高产优质马铃薯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地理环境。
2.2气候条件
汉中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降水充沛,光、热、水条件俱佳,属于马铃薯栽培的中原二作区。该区各县年平均气温11.4~14.5 ℃,年大于10 ℃以上的积温盆地丘陵、南部山地及北部山地分别为5 490~6 048、5 300、5 100 ℃;年无霜期分别为250~260、235、225 d;年降雨量分别为665~867、935~1 123、769~853 mm;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500~1 750 h。可见,该区的总体气候特点与马铃薯最适宜生长环境基本相似,为马铃薯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另外,丘陵和山地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干物质的积累、块茎的膨大,有利于提高马铃薯的品质并保持其优越种性。
2.3土质特征
该区土壤类型主要为黄棕壤、棕壤、暗棕壤、水稻土、潮土、新积土、紫色土和石质土等农业土壤和区域性土壤。据土壤普查分析,全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多数适中,氮、磷、钾因成土母质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土壤的pH值呈微酸性至中性。可见,该区土壤较适宜优质马铃薯的生长。
2.4政策导向
现在政府已经将马铃薯定位为支柱产业进行发展,每年栽种马铃薯2万hm2左右,年产量约40万t。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陕西省汉中市马铃薯生产已经实现两大转变,一是由粮食型作物向经济作物转变,二是由自给型产品向商品型转变。为了适应发展形式,2007年市农业局制定了《汉中市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该区马铃薯发展的方向是早熟优质蔬菜,重点面向西北市场。
2.5科技支撑
由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承担的国家“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及“陕西省马铃薯科技创新体系汉中专家大院”,每年开展相关田间试验,先后引进马铃薯新品种20余个,组装研究早熟双膜栽培,微型种薯高山繁育等新技术,为汉中早熟菜用马铃薯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3结语
汉中地区处于秦巴山区,种植马铃薯的条件优越,产量高,品质好,曾一度解决了该区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现在已成为当地农村种植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参考文献
[1] 王树安.作物栽培学各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231-245.
[2] 刘勇,刘铸德.汉中市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建设现状、面临问题及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08(4):132-133.
[3] 徐玉华,张万春,赵强,等.汉中马铃薯覆膜早播高效栽培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10(2):220-221.
[4] 何文,张久成,王涛,等.汉中地膜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马铃薯,2009,23(5):308-309.
上一篇:三门峡苹果园管理现状及建议
下一篇:橄榄园低产原因及改造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