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灰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朱敏 时间:2015-01-02
  4影响因素
  
  4.1环境因素
  大豆灰斑病菌孢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12 ℃,以21~26 ℃为最适,超过35 ℃萌发率显著降低[4]。在大豆生长季节,我国北方大豆主产区最高温度很少超过35 ℃,且7—8月平均温度都在20 ℃左右,因此温度不会成为大豆灰斑病流行的限制条件。湿度是影响孢子萌发的关键因素。因此,降雨量和降雨天数是该病在当年能否流行的关键因素。田间湿度越大,孢子萌发率越高,发病越严重。在河南省,如果 7月上旬至8月中旬雨量大、雨天多,则导致相对湿度增大,当相对湿度超过82%以上,斑病发病重,此期若干旱少雨,则病害发生轻。
  4.2大豆品种抗性
  品种对发病影响很大,高感病品种在田间发病早、蔓延快、病斑多,形成孢子量大。耐病品种即使在该病流行年份,叶部病斑也很少。灰斑病生理小种容易变异,使大豆品种抗性丧失。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尤其是分子标记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大豆灰斑病抗病育种开拓了新的思路。国内外已对部分灰斑病生理小种抗性基因进行了RAPD、AFLP和SSR等分子标记,期望找到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而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抗病育种,尽快培育出优良抗病品种,减少灰斑病对大豆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2006年在河南省永城和夏邑等地调查发现,有的地块大豆灰斑病发生严重,品种间反应差别较大。品种试验田中病情指数为4.3~85.7,可能是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发生了变化。
  4.3栽培因素
  大豆种植密度过大,通风条件差,导致局部温湿度大,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增大发病几率。在田间越冬菌源量大的重迎茬和不翻耕豆田,大豆灰斑病发生早且重。前茬作物对大豆灰斑病的发生有很大影响,因为大豆灰斑病病菌的寄主范围窄,若连年种植大豆会使病原菌积累,感病品种遇到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会导致灰斑病的大发生。
  
  5防治方法
  
  5.1选用抗(耐)病品种
  大豆灰斑病的抗原材料非常丰富,合理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灰斑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河南省省各主要大豆产区选育推广了商豆1099、郑92116、滑豆20、豫豆22号等抗病品种。但大豆品种对灰斑病抗性不稳定,持续时间短,要注意大豆产区生理小种组成的变化,品种种植不要单一,且经常更换。由于大豆灰斑病生理小种变化快,易使大豆品种抗病性丧失,应密切注意其抗病性的变化,不断选育新的抗病品种,对其抗病指标进行检测。
  5.2农业防治
  选用未感染田块生产的大豆种子,采用无病种子,播种前挑选并进行种子消毒或药剂拌种。合理轮作避免重迎茬,有条件可以进行2年以上轮作,减少灰斑病危害,如轮作有困难,应在秋后翻耕豆田,减少越冬菌量。田间发病时及时清除病苗,铲除再侵染源,可有效地控制后期发病程度。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控制杂草。
  5.3化学防治
  一般在大流行年,可在叶部发病初期喷药1次,花荚期再喷1次,喷洒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多菌灵胶悬剂5 0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田间第1次施药的关键时期是始荚期至盛荚期。
  
  6参考文献
  [1] 王伟,宋晓涛.大豆灰斑病对大豆产量影响的定量分析[J].大豆科学,1997,16(1):21-27.
  [2] 韩文革,郑莲枝,于裴枝.大豆灰斑病所致大豆产量与经济损失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6):28-29.
  [3] 顾鑫,丁俊杰.大豆灰斑病的研究现状[J].中国农学通报,2010(9):303-306.
  [4] 任有科,于宝泉.大豆灰斑病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0(3):164-165,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