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甜瓜白粉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作者:罗革彬 吉训聪 肖敏 王运勤
摘要介绍了白粉病的病原及危害特点,总结了其发生规律,并提出防治技术,以期为有效控制白粉病的发生和蔓延提供参考。
关键词甜瓜白粉病;发生规律;防治技术;海南省
近年来,海南省已成为国内生产甜瓜的新兴基地。海南种植甜瓜时间主要在10月至翌年4月,产品主要供应元旦、春节、清明和劳动节四大节日,价格高,市场前景好。随着甜瓜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复种指数的增加,甜瓜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尤其是白粉病发生日趋严重,其可引起植株早衰,降低果实的品质和产量[1],已成为影响海南甜瓜产业的主要障碍之一。现将其病原、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病原及其危害特点
病原主要为瓜类单囊壳白粉菌(Sphaerothecacucurbitae(Jacz.)Z.Y.Zhao),菌丝体初为白色,随老化变褐,在寄主表皮细胞上寄生,以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寄主的营养和水分。无性世代产生成串的、椭圆形的、无色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不分枝,圆柱形,无色。有性世代均产生扁球形、暗褐色的、无孔口的闭囊壳,附属丝丝状。瓜类单囊壳的子囊1个,子囊孢子4~8个[1]。病原菌的寄主范围很广泛,除危害葫芦科蔬菜如黄瓜、甜瓜、南瓜、冬瓜等外,还可侵染向日葵、芝麻、绿豆、凤仙花等多种作物和多种杂草。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正面产生白色近圆形星状小粉点,后向四周扩展形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严重时布满整个叶片,后期呈灰黑色,病叶黄枯[2]。甜瓜从苗期到收获期均可受害,尤以生长后期受害最重。
2发病规律
病原孢子主要靠气流传播,其次是雨水[2-3]。条件适宜时,病害的潜伏期很短,病菌在病部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
进行重复侵染,使病害蔓延。雨后干燥利于分生孢子繁殖和病情扩展,尤其当高温干燥与高湿条件交替出现时,此病即流行。白粉病菌是一类较耐旱的真菌。水分会使分生孢子吸水,膨压增高而使孢壁破裂,因而对其孢子的萌发反而不利。白粉菌对湿度的要求幅度较宽,虽然湿度增高更有利于其分生孢子的萌发和侵入,但即使是空气湿度降低到25%的情况下,分生孢子仍可以萌发并侵入为害。往往是在寄主受到一定干旱影响下,白粉病发病更重,原因是干旱降低了寄主表皮细胞的膨压,这对表面寄生并直接从表皮侵入的白粉菌的侵染是有利的。白粉菌的分生孢子萌发要求较高的温度,以20~25 ℃最合适,不能低于10 ℃或高于30 ℃。总之,气象条件中空气湿度大、温度较高(20~24 ℃),最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温室或塑料大棚白粉病发生较重,主要就是由于在温室或大棚内较容易得到白粉菌对温湿度的最合适要求。过于高温干旱或过多降雨都会减缓白粉病流行的速度。施肥不足、管理不善、土壤缺水、灌溉不及时、环境阴蔽、光照不足,均易造成植株生育衰弱,而降低了对白粉菌侵染的抵抗力。而浇水过多、氮肥过量、湿度增高等,也有利于白粉菌的发生[4]。因此,凡是窝风地、低洼地或排水不良的地块,白粉病发生都较重。靠近温室或大棚的地块,由于初菌源较多,一般发病亦较早且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