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县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5-01-02
关键词稻瘟病;症状;发病原因;防治措施;江西于都
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发生范围广,流行速度快,危害重。于都县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一般减产10%~20%,重的减产40%~50%,甚至绝收,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现结合于都县稻瘟病历年发生为害特点,将其综合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症状
稻瘟病因发生的时期和危害部位不同,可分为叶稻瘟病、节稻瘟病、枝梗瘟、穗茎瘟和谷粒瘟[1-2]。其中,叶瘟和穗茎瘟对产量影响很大,叶瘟多危害叶片,常发生在分蘖盛期、拔节期及幼穗形成期。稻瘟病表现在叶子上的病斑是棱形的,四周黄褐色,中间褐色,中心部分是灰白色的圆形点,病斑两端有延长的黑褐色坏死线,病斑单生或汇合成棱形大斑。急性病或其他型病斑遇潮湿天气,背面产生灰褐色霉层,发病严重时造成白穗。
2发病原因
2.1气象及地理因素
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病稻草和病稻种上越冬,当气温为20~30 ℃,相对湿度90%时,且有雨、雾、露存在有利稻瘟病发生[3]。尤其是温度在24~28 ℃,湿度愈高愈有利发病。于都县稻瘟病一般在5月开始发病,6—7月为发病盛期,6月如遇连阴雨,有利叶稻瘟流行,7月中下旬如遇阴雨寡日,有利穗颈瘟流行。阳光和风直接影响发病程度,风力和风向直接关系到病菌传播的距离和方向,距离病草和病田近以及下风方的稻田发病重;日光可促进稻株生长老健,提高抗病力,同时可抑制病害发生和蔓延。山区因地势高,光照少,水温低,气流强,云雾多,结露时间长,水稻生活力减弱,有利于病菌传播、侵染和发病,往往发病重于平原稻区。
2.2栽培管理问题
种植密度过大,使田间植株个体营养空间小,稻株瘦弱、素质差,整体呈现郁蔽,容易引起发病。肥料施用不当,在氮肥施用过多或过晚的条件下,水稻徒长、贪青晚熟,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如2009年于都县水稻前期秧苗小,6月又遇低温,水稻分叶不足,有些农户为促进稻苗快速生长而持续、过量追施氮肥造成水稻植株疯长,叶片柔软披垂,使稻株体内碳氮比降低,硅质化细胞数量减少,硅质化程度减弱,有利于病菌的侵入、生长和繁殖,同时降低水稻的抗病性,加重了稻瘟病的发生。稻田长期深灌和冷水灌溉,造成土壤缺氧,产生有毒物质,妨碍根系生长,降低植株的抵抗力,有利于稻瘟病的侵染。病原菌在感病的稻草和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的侵染源。
3综合防治措施
3.1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有效措施之一。但一个抗病品种在一个地区不能连续种植,因稻瘟病适应性强,新的致病生理小种很快形成,使该品种抗病感病。因此,要避免品种的长期单一种植[4]。二是减少菌源。对发病稻草及时进行烧毁,可减少初次侵染菌源。三是科学管理,提高水稻抗病性。根据土壤肥力、品种特性、苗情长势、气候条件等情况合理施肥。一般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多施有机质肥料,配施磷、钾肥。适施氮素化肥,防止过量集中施用氮素化肥,避免徒长,确保禾苗健壮。缺钾田块追肥增施钾肥150 kg/hm2左右,可使茎秆内纤维素等增加,组织强硬,可增加稻株抗病力[5]。科学用水,水稻生长前期实行浅灌勤灌,分蘖末期适时晒田,后期干干湿湿,促进根系活力旺盛,增强抗病力,抑制病菌的繁殖和侵染。
下一篇:玉米瘤黑粉病的诊断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