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县抗旱体系建设的现状及措施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5-01-02
关键词抗旱;开展情况;成效;体系建设;措施;辽宁建平
“十年九旱”是建平县的气候特征,干旱一直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如何应对干旱做好全县抗旱工作,建平县经过多年探索,摸索出一条因地制宜之路,即合理规划经济发展规模、提高抗旱减灾管理水平、有效利用水土资源、通过工程建设改善旱区的生态与环境、加强抗旱非工程措施建设等,最终建立抗旱工作的长效机制,提高全县抗旱减灾能力,保障社会和谐及经济稳定发展。
1建平县旱情及其特点
建平县位于辽宁西部,处于干旱、半干旱的季风气候区,下辖31个乡镇(场、街),总土地面积4 865 km2,总耕地面积14.4万hm2,多年平均降水量437 mm,多年平均蒸发量约2 000 mm,具有旱情发生频率高、成灾面积范围广、影响程度重等主要特点。“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是建平县干旱发生频率最高的时期,是干旱损失较严重的10年。据统计,10年间平均受旱面积13.44 hm2,成灾面积853.33 hm2,绝收面积6 666.67 hm2,因旱减产粮食1.97万t,经济作物损失6.7亿元,尤其1997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4年发生了较严重干旱。
2抗旱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2.1开展情况
一是发展节水工程,提高抗旱减灾能力。建平县根据全县实际情况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编制了《建平县旱区节水井灌工程规划》,规划明确了地下水资源开采量、打井数量和灌溉面积发展规模。各乡镇政府按照规划内容层层落实建设任务,并出台了打井优先承包土地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农民多打井、多建节水灌溉工程,支持农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旱减灾能力。截至2009年末,全县共打灌溉水源井2 773眼,灌溉面积3.2万hm2。二是领导重视。建平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抗旱工作,县政府按照“主动抗旱、长期抗旱,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的抗旱工作原则,利用政府协调会、专项工作会议、电视电话会议和现场会议等方式部署抗旱工作,通过整形加固现有抗旱基础设施,加快抗旱应急工程建设,加强各种非工程抗旱措施建设,完善抗旱服务体系建设,成立了抗旱服务中心,并确定各部门职责分工和工作任务,长期派驻工作组,检查督促各地开展抗旱工作。
2.2成效
据统计,“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全县共新打水源井670眼,新建水库灌区3处,提水站8座,方塘55座,水窖49座,扩大灌溉面积5 333.3 hm2。同时,全县解决28万人的饮水困难,抗旱挽回粮食148万t,减少经济作物损失2.5亿元。尽管全县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多年连续的干旱期,但由于打井和发展节水灌溉工程,提高了抗旱减灾能力,加之各地组织干部群众采取的抗旱减灾和救灾措施得力,大旱之年保证了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3抗旱体系建设的措施
3.1建立功能适度的抗旱减灾工程体系
兴建抗旱工程设施,合理控制和使用水资源是做好抗旱工作的基础[1]。从县情出发,兴建抗旱水源工程,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科学布局的原则,积极建设蓄水、引水、提水等骨干水源工程和一批中小型蓄水工程,并适时建设区域调水工程,形成多层次抗旱水源工程体系。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已经达到较高程度的地区,要注重洪水、污废水和劣质水等非传统水源的利用[2]。
建平县2/3以上的耕地为非灌溉耕地,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缺水地区。这部分耕地要构建合理的旱作农业发展结构,包括选择与降水耦合性最佳的作物品种、合理地进行田间整治以保蓄雨水、科学地实行耕作以增加水的入渗性能等措施。同时,注重旱作节水机械的开发及化学抗旱调控技术的应用,提高农田抗旱能力。一方面要加大对现有的抗旱水源工程的除险、配套力度,另一方面要采取兴建小型塘坝和集雨水窖、截潜流、合理开发地下水等措施,千方百计增加抗旱水源,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保障。
3.2全面推行抗旱预案制度
抗旱预案制度是一项更周密更有效的抗旱减灾措施,抗旱工作更具前瞻性和科学性[3]。目前,建平县已印发《抗旱预案编制大纲》,督促各地要加大抗旱工作力度,修订完善抗旱预案,将抗旱预案变成主动高效开展抗旱的一项常规的工作制度。
3.3建立、完善全县抗旱信息系统
建立、完善面向全县的抗旱信息系统,形成由县、乡、村组成的抗旱信息管理网络,集旱情监测、传输、分析和决策支持于一体,涵盖水情、雨情、工情变化的各种相关因素,不但能为各级决策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旱情和抗旱信息,准确评价干旱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而且还可以更加科学地指挥部署抗旱工作,进一步提高全县抗旱减灾管理水平。
3.4加强生态抗旱工作
在水资源短缺的流域内,加强流域水资源调度和合理配置,大力推进节约用水,确保河流、水域的生态径流,并在旱情紧急情况下适时组织跨乡镇、跨流域应急调水,以保证河流、旱地的生态系统不会遭受毁灭性破坏[4]。在各乡镇划定可采区、限采区、禁采区,严格限制开采地下水,利用各乡镇的河渠、坑塘调引、存蓄雨水,积极开发利用洪水和污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力争减少地下水开采量。
3.5建立抗旱物资储备制度
建立抗旱物资储备制度可以克服抗旱经费下拨过程缓慢和被挪用等弊端,满足了“一旦需要,随时调用”的抗旱工作要求,是一项切实可行的主动防旱措施。易旱乡镇建立和完善抗旱物资储备制度,按照分级筹措、分级储备、分级管理的原则,储好、管好、用好抗旱物资,以确保抗旱的需要。目前,建平县各级抗旱服务组织已储备抗旱物资,包括卷盘式喷灌机29台,抗旱桶1 870个,喷灌机293台,发电机组55台,水泵160台,泵管、水带等2 000 m。抗旱资金投入方面,县、乡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了必要资金,并严格资金管理,严禁挤占挪用,保障抗旱减灾投入。同时,本着“一事一议”和自愿原则,积极动员群众向公益性抗旱防旱工程投工投劳。
3.6加强抗旱服务组织建设
建设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抗旱服务组织,不仅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目标的需要。建平县把抗旱服务组织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切实加强对抗旱服务组织建设的领导,从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继续支持抗旱服务组织发展,建立适应市场需求,覆盖县、乡(镇)、村组的社会化抗旱服务网络,使抗旱服务组织能够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抗旱服务。建平县已于1999年成立抗旱服务队,新建660 m2高标准库房,80 m2抗旱设备加工车间,实验基地133.33 hm2。各乡镇成立抗旱服务29个,抗旱服务人员102人。近几年,建平县还通过成立抗旱协会、建设股份制抗旱工程等多种形式,吸引和组织乡村农户投入抗旱工作,增强农村抗旱减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