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县水稻苗情监测试验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5-01-02
3.3茎蘖动态
庐江县面上早稻抽样调查:5月5日的大田总茎蘖数,旱育秧移栽田187.5万~285.0万株/hm2,旱育秧抛栽田247.5万~379.5万株/hm2,软盘湿润育秧抛栽216.0万~304.5万株/hm2,直播田189万~372万株/hm2。5月31日的大田总茎蘖数,旱育秧移栽田352.5万~628.5万株/hm2,平均486万株/hm2;旱育秧抛栽田456万~756万株/hm2,平均633万株/hm2;软盘湿润育秧抛栽田430.5万~744.0万株/hm2,平均604.5万株/hm2;直播田547.5万~862.5 万株/hm2,平均711万株/hm2。6月20日大田总茎蘖数,旱育秧移栽田364.5万~486.0万株/hm2,平均409.5万株/hm2;旱育秧抛栽田414.0万~529.5万株/hm2,平均451.5万株/hm2;软盘湿润育秧抛栽田373.5万~543.0万株/hm2,平均445.5万株/hm2;直播田大田总茎蘖数454.5万~669.0万株/hm2,平均532.5万株/hm2。根据田间记载资料对比分析,5月底和6月20日的庐江县早稻平均大田总茎蘖数较2008年同期多1成左右,较常年多1.5成以上。据7月中旬全县早稻理论测产资料统计,庐江县早稻有效穗,抛栽田352.5万~426.0万株/hm2,人工栽插田322.5万~400.5万株/hm2,直播田355.5万~456.0万株/hm2,平均381万株/hm2,较2008年增加3.5%。
庐江县面上晚稻抽样调查:8月19日的大田总茎蘖数,抛栽田312万~678万株/hm2,平均381万株/hm2;育秧栽插田306.0万~577.5万株/hm2,平均363万株/hm2。9月20日的平均大田总茎蘖数,抛栽田为351.9万株/hm2;栽插田306.6万株/hm2。因受7月下旬至8月上旬持续阴雨寡照、低温天气的影响,8月19日的全县双晚大田总茎蘖数均较2008年减少了25%~30%,9月20日全县的大田总茎蘖数均较2008年减少了20%左右。据10月下旬庐江县早稻理论测产资料统计,庐江县晚稻平均有效穗,抛栽田348万株/hm2,人工栽插田304.5万株/hm2,分别较2008年减少9.5%和12.1%。
3.4产量
早稻产量:根据7月中旬全县各地抽样测产资料统计,庐江县早稻理论产量加权平均为7 117.5 kg/hm2,八五折实产为6 049.9 kg/hm2(庐江县统计部门上报为5 850 kg/hm2),较2008年增产11.1%。其中平均有效穗数较2008年增加3.5%左右,平均穗粒数增加5.2%,结实率提高1.5%。
晚稻产量:根据10月下旬庐江县各地抽样测产资料统计,庐江县晚稻理论产量加权平均为7 872 kg/hm2,八五折实产为6 691.2 kg/hm2。但受11月2、3日的低温霜冻和急速升温造成的青枯催熟灾害影响,庐江县有70%以上田块的粒重达不到品种理论值,预计粒重平均下降8%左右,据此测算,2009年晚稻平均单产为6 156 kg/hm2,较2008年减产2.3%。其中平均有效穗数2008年减少9.8%左右,平均穗粒数增加13.4%,结实率提高3.6%,粒重降低8%左右。
2009年庐江县早稻增产的主要原因:一是2009早稻生产期间的气候条件较好,有利于分蘖和穗粒发育,有效穗、穗粒数和结实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3];二是浙辐203等早中熟大穗高产品种及其配套高产技术推广应用面积扩大,促进穗粒数的大幅提升;三是出现的局部洪涝灾害对全县早稻产量的影响较小。
2009年庐江县晚稻减产的主要原因:气候灾害是2009年晚稻减产减收的主要原因。一是6月底和7月初的几场暴雨和洪涝灾害天气,造成双晚秧田成秧率下降和部分秧田损毁,缺秧使大田基本苗普遍不充足;7月22日至8月11日出现的历史罕见的持续阴雨、低温、寡照天气,严重影响大田分蘖速度,造成有效分蘖不多。双重因素使全县平均有效穗数较常年大辐减少。二是11月2、3日的低温霜冻及其后的急速升温,造成多数晚稻出现青枯死苗,严重影响籽粒充实饱满度,粒重下降明显。
3.5 2009年双季稻生长期间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产的影响
据庐江县气象台的气象资料统计,2009年早稻生长期间(4月1日至7月22日),≥10 ℃积温为2 636.4 ℃,较2008年多65.6 ℃,比历年平均多118 ℃;总降水量634.3 mm,较2008年少8 mm,比历年平均多40.1 mm;总日照时数为673.6 h,较2008年多161.7 h,比历年平均少81 h。特别是4月初至5月中旬,日平均温度较常年偏高,雨日少,日照足,未发生低温连阴雨灾害天气,有利于早稻播种、成秧和分蘖;幼穗分化发育期间,温光条件适宜,有利于形成大穗;抽穗扬花和灌浆结实期间,雨日少,光照足,未发生明显的高温热害天气,有利于早稻扬花受精和灌浆结实。因此,2009年早稻的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粒重均较2008年和往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增产幅度较大。虽然庐江县6月底出现强降水天气,造成局部严重洪涝灾害,但对庐江县早稻生产的大局影响不大[4]。
2009年晚稻生长期间(6月26日至11月5日),≥10 ℃积温为3 231.8℃,较2008年多27.0℃,比历年平均多54.8 ℃;总降水量714.5 mm,较2008年少52.9 mm,比历年平均少243.0 mm;总日照时数为574.6 h,较2008年多43.2 h,比历年平均少395.5 h。其中,6月底和7月初的几场暴雨、洪涝灾害天气,造成双晚秧田的成秧率下降和部分秧田损毁。7月24日至8月11日出现历史罕见的持续阴雨、寡照天气,其19 d的积温为555.2 ℃,较2008年同期少45 ℃,平均每天低2.1 ℃;比历年同期平均少59.7 ℃,平均每天低2.8 ℃。总日照时数只有23 h,较2008年同期少97.9 h,平均每天少4.7 h;比历年同期平均少163.8 h,平均每天少7.8 h。这种持续阴雨、低温、寡照天气,严重影响晚稻栽后的返青和分蘖速度,造成分蘖滞缓,多数田块的有效分蘖和植株长量不足,分蘖期干物质积累下降明显;同时,长时间寡照天气,促使一些感光性强的品种提前穗分化,导致主茎叶片数较常年少0.75~1.00个。8月中旬至10月底,温光条件优于常年,有利于穗、粒发育,对形成大穗,提高结实率和弥补有效穗不足十分有利。11月2日出现轻霜,3日又出现霜冻,最低温度达-1.6 ℃,当日午后气温急速升至14.6 ℃,湿度降到30%以下,次日午后气温又急速升至20.8 ℃,湿度只有26%。这种低温霜冻及其后的急速升温、干燥天气,造成多数未完全成熟的晚稻出现青枯死苗,严重影响籽粒充实饱满度[4]。11月9—13日,出现连续阴雨天气,影响晚稻收割进度;11月15—17日,出现历史罕见的强降雪天气,造成庐江县1.8万hm2未收晚稻全部雪埋倒伏,恶劣天气造成庐江县晚稻减产。
4结论与讨论
(1)水稻苗情监测过程存在的问题。一是监测的项目、内容过于繁杂,有部分项目在基层和田间难以实施,或其监测结果对指导生产的作用不大;二是苗情监测内容多、工作量较大,观测的时间间隔固定、密度过大,对于兼职监测员来说很难做到每期都能按时上报监测资料;三是监测数据上报系统平台的部分表格栏目设计不太合理,不便于填报和统计分析。
(2)对策建议。一是要进一步筛选监测的项目内容,将在基层和田间难以开展或其监测结果对指导生产作用不大的项目删除,如株型测定、叶色比较、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和茎蘖干重、叶面积构成等;二是适当加大叶蘖动态观测的间隔时间,减少观测次数。叶蘖动态观测的时间间隔由5 d延长到7 d,遇特殊情况可临时通知加密观测;叶面积指数在破口抽穗前测定1次,植株地上部干物质重分别在破口抽穗前和成熟收获前各测定1次。三是要调整数据上报系统平台的部分表格栏目,如将肥料、农药等投入品的品种和数量分开等。
5参考文献
[1] 朱国美,石继权,黄福建,等.水稻苗情及群体质量监测的栽培技术示范[J].安徽农学通报,2007(4):104-105.
[2] 冯敏玉,宫峰,张崇华,等.气候生态因子对南昌县水稻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8):7608-7609,7749.
[3] 郑新峰.850农场水稻气候灾害分析与预防[J].黑龙江气象,2009,26(2):28,30.
[4] 龚卫光,胡美珍,华勤新,等.关于近几年水稻产量波动原因的思考[J].上海农业科技,2008(4):34.
上一篇:夏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
下一篇:谈手机气象短信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