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微生态制剂发酵工艺及其质量控制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5-01-02
(3)对复合菌株的产品,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配比。将各菌株设不同比例,按正交试验表进行组合,然后用试验检验效果。
(4)采用细胞生物量的检测。目前国外许多微生态制剂己广泛采用快速菌检技术-生物发光分析,利用菌种体内ATP与荧光素酶反应发光,其光强与ATP含量成比例,通过光强测定来确定菌种数量。
2植物微生态制剂的质量控制
生产植物微生态制剂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如有效活菌数≥1亿cfu/g(固体制剂)或≥2亿cfu/mL(液体制剂);霉菌杂菌数≤300万cfu/g(固体制剂)或≤300万cfu/mL(液体制剂);保质期≥6个月(固体制剂)或≥3个月(液体制剂)等。为了保证制剂的质量,生产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筛选优良菌株
菌种(株)是维系微生态制剂生命力的关键因素,是微生态制剂的质量保证,是品质控制中最重要的指标。优良的菌种应具备3个条件:一是微生态制剂产品应标明所用菌种的所属、种名和菌号等[17];二是对植物无毒副作用,对土壤不污染;三是菌种具有较稳定的生物学、遗传学特征,在使用和贮存期间应保持稳定和活菌状态。
2.2发酵工艺最佳化
活菌浓度是评定产品质量的一个关键指标。目前,我国微生态制剂行业生产的产品存在有效活菌浓度低、杂菌率偏高、有效期短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开拓和农民使用的积极性。还有些产品虽然开始有较高的活菌数,但由于产品中休眠体少,致使产品质量迅速下降,影响使用效果。这就要求在培养过程中要通过工艺和配方的优化,获得较高的产孢率。如选取合适的碳源,降低发酵培养基中的有机氮源含量,添加适量的Mn2+[18],将芽孢接种到培养基中活化培养,使之得到有效地提纯和复壮[19]。这些对提高菌数和产孢率均有显著的影响。对于不产芽孢和孢子的菌种,要采用合适的载体或保护剂,以保存有效活菌,延长保存期。吴皓琼等[20]研究表明,用糖蜜、麸皮等作为保护剂,对活菌保存有显著效果,且成本低,使用方便,适宜在生产中应用。
2.3产品质量检测与监督
目前的植物微生态制剂检验标准中一般包括活菌数测定、杂菌检查和安全试验等。活菌数检测常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的方法,这种方法快捷、简单,但无法排除死细胞的干扰;杂菌检查要求严格无菌以防再污染,给检测带来了不便;有的安全试验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开发出便捷、可靠的质量检测方法迫在眉睫。另外,目前市售的品种没有统一的质量检测标准,同一项目规格单位的表示方法不统一,所以应尽快规范植物微生态制剂的质量标准。
3存在的问题
植物微生态制剂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在实际生产和应用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生产条件和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稳定。相当多的生产微生态制剂的厂家虽具备了基本生产设备和条件,但需改进的地方还很多,如搅拌设备简陋,干燥、造粒、原材料灭菌等达不到微生物学要求。
(2)生产微生态制剂的原料质量不稳定。以液体发酵工艺的吸附材料草炭为例,草炭产量大,但由于草炭加工技术落后和草炭颗粒过大,限制了微生态制剂质量的提高。
(3)活菌制剂在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中极易失活,降低了生物活性。
(4)活菌进入植物根系微生态环境后,受各种环境条件的制约,不宜生长和定植,致使使用效果不稳定。
(5)国家法规不健全,市场混乱。有些厂家将少量发酵的微生物掺到大量的化肥或其他营养基质中,再以“微生态制剂”的名义进入市场推广应用,对判定起主要作用的物质没有做深入的试验,无可靠的证据验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4解决对策
微生态制剂具有低投入、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无污染等优点,非常符合现代生态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如何使微生态制剂更好的发挥功效成为现今的热点话题。针对现存问题,在未来的生产和研究中应该着重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微生态制剂应用的基础研究。多年来,国外许多学者在诸如微生物和寄主间的关系、品种专性和广谱性机制、制品中微生物进入土壤后的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特定微生物进人土壤后的存活、繁殖、作用机理研究方面,产品质量和剂型改进等领域需加大科研力度。
(2)创建植物微生态制剂原料基地,投资建立具有先进设备的原料加工厂,为微生态制剂生产厂家提供高质量原料,才能保证产品品质。
(3)亟需研制和生产微生物肥料专用机械设备。专用的植物微生态制剂的生产设备除了包括大型自动化发酵设备,还要有造粒、干燥等辅助设备等。只有专用设备的广泛采用,才能促进我国微生态制剂产业化水平。
(4)及早制定相应法规,完善微生态制剂市场制度,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
5参考文献
[1] 洪黎民.微生态学及微生态制剂[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7,19(1):100-101.
[2] 蔡元呈,王琦.植物微生态制剂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以“益微”为例[J].福建农业科技,2006(6):35-37.
[3] 蔡元呈.植物微生态学与植物微生态制剂的应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10(2):106-108.
[4] KLOEPPER J W,BEAUCHAMP C J.A review of issues related to measur-ing colonization of plant roots by bacteria[J].Can.J.Microbiol,1992,(38):1219-1232.
[5] 王刚,杨之为.荧光假单胞杆菌P2-5菌株对小麦全蚀病的抑制作用[J].植物保护,2004,30(4):30-34.
[6] 侯晓丹,檀根甲,刘淑芳,等.枯草芽孢杆菌磁场诱变株对采后番茄灰霉病的控制效果研究[J].激光生物学报,2007,16(5):576-582.
[7] 崔堂兵,刘煜平,舒薇,等.枯草芽孢杆菌BS-06液体发酵生产农用抑真菌素的初步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0):78-80.
[8] 吴秀红,张新中,周永灿,等.关于芽孢杆菌(Bacillus)应用概述[J].现代渔业信息,2007,22(7):16-18.
[9] 宋卡魏,王星云,张荣意.枯草芽袍杆菌B68菌剂的初步研制[J].广西热带农业,2007,(4):41-43
[10] 薛德林,胡江春,马成新,等.海洋放线菌MB—97生物制剂在克服大豆连作障碍中的应用[J].现代化农业,2003(12):19-21.
[11] 荆忠良,张海峰,王振平等.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J].山东畜牧兽医,2007(3):50-51.
[12] THOMAS KC,KHACHATOURIANS G G,INGEDEW W M.Production and properties of Beauveria bassiana conidia cultivated in submerged culture[J].Canad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1987,33(1):12-20.
[13] 梅乐和.生化生产工艺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4] BIESEBEKE R TE,RUIJTER G,RAHARDJO Y S D,et al.Aspergillus oryzae in solid-state and submerged fermentations[J].FEMS Yeast Rese-arch,2002,2(2):245-258.
[15] 穆燕魁,王占武,张翠绵,等.根际益生菌链霉菌S506固体发酵条件优化[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10):1600-1605.
[16] SEN R,BABUB K S.Modeling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process condi-tions for biomass production and sporulation of a probiolic culture[J].Process Biochemistry,2005(40):2531-2538
[17] 王刚.微生态制剂的若干问题[J].医药导报,2001,20(2):123-124.
[18] 徐世荣,陈骧,吴云鹏.细菌芽孢形成机制在微生态制剂生产中的应用[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7,26(4):121-126.
[19] 连常平.芽孢杆菌的生产方法及该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水产科技情报,2005,32(3):114-117.
[20] 吴皓琼,牛彦波,田洁萍,等.保护剂与抑菌剂对生物肥料保存期的影响[J].微生物学杂志,2004(5):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