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大蚕蛾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进 时间:2015-01-02

  摘要介绍了银杏大蚕蛾不同生长时期的形态特征,阐述了银杏大蚕蛾的危害情况和发生规律,从人工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方面总结了其综合防治方法,以期为银杏大蚕蛾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银杏大蚕蛾;形态特征;危害;发生规律;防治方法
  
  泰兴市栽培银杏已有1 000年以上的历史,过去银杏害虫很少发生。但近年来,随着银杏林业的不断发展,使林区的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变,作为杂食性害虫的银杏大蚕蛾(Dictyoploca japonica Butler),对银杏有加重危害的趋势,目前已成为当地银杏树上的主要害虫之一。
  银杏大蚕蛾又名核桃大蚕蛾、白果蚕,俗称白毛虫,属鳞翅目大蚕蛾科胡桃大蚕蛾属[1]。其寄主植物很多,主要有银杏、核桃、漆树、李树、梨树、柿树、苹果、板栗、枫杨、柳树、朴树、樟树、樱花、梅花、紫薇、盐肤木等。
  1形态特征
  (1)成虫。雄蛾体深褐色,翅展约125 mm,体长约35 mm,触角羽毛状;雌蛾体红褐色,翅展约135 mm,体长约40 mm,触角梢齿状[1]。触角颜色同体色。前翅外缘略向里凹,近顶角处有一明显黑斑,后翅中室有一明显的眼状斑。前后翅均有一条很明显的波状横线,并与外缘基本平行。
  (2)卵。初产卵鲜绿色,后渐变为灰白色,常附有米黄色花纹。椭圆形,两端略平,顶端有一明显的小黑点。长径2.2~2.5 mm,短径1.2~1.5 mm,排列不整齐。
  (3)幼虫。胸腹部共10节,足8对。初孵幼虫腹部呈黄色或灰白色,具黑线;头部与体背黑色;体背有白色毛束。3龄后逐渐变成浅绿色,6~7龄转为绿色。各龄期体背每节均附有先为黄绿色后变成白色的毛囊2对,着生于4个瘤上。除尾节外,每节2侧下方有一直立的眼状蓝色椭圆斑。老熟幼虫体背毛囊连成整齐的毛带,体长100~120 mm,宽10~5 mm。
  (4)茧。初为银白色,后渐变成褐色。椭圆形,长50~55 mm,宽20~25 mm。茧壳具孔,孔形不规则。茧丝质粗,表面光滑无毛,革质。茧后端具开放孔。
  (5)蛹。长38~44 mm,宽13~17 mm。复眼棕色凹陷。附肢及分节清晰,尤其是第5、6、7腹节,具3条棕色带。腹节两边下侧各生1个椭圆形的棕色斑。羽化前,蛹变为褐色。
  2危害情况
  银杏大蚕蛾以幼虫为害银杏叶片,成缺刻或食光叶片,危害后一般可损失叶片10%~15%,严重时可损失叶片30%以上[2]。往往在银杏成熟前(8月下旬至9月上旬),导致叶片脱落,直接影响叶子的产量和黄酮素的提取,同时还影响银杏果实产量和品质(主要表现为银杏的等级下降),使果农的经济收益受到损害。
  3发生规律
  该虫在当地1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卵集中成堆或单层排列,多产于老龄树干表皮裂缝或凹陷地方,位置在树干1~3 m之间。第2年4月底至5月初越冬卵开始孵化,5—6月进入幼虫活动期,7月中旬开始结茧,经1周左右化蛹,蛹期约40 d,9月上旬为成虫期,成虫羽化期约10 d,羽化后交尾产卵,从9月上旬开始到中旬产卵完成[1]。一般产卵3~4次,1头雌蛾可产卵250~400余粒。幼虫一般7龄,少有8龄。每个龄期约l周,整个幼虫期约60 d。4月中旬进入2龄期,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为3~5龄期,食量增加,5龄食量最大,占全部取食量的70%以上,危害最重。进入6月上中旬,幼虫老熟后即爬至1~3 m高的灌木枝干、矮墙或石缝中结茧,蜕皮化蛹,8月底9月初羽化成虫,成虫期约10 d,交尾产卵后死亡,卵堆积在一起越冬。
  银杏大蚕蛾羽化多在傍晚,以17:00—22:00为盛,羽化时将茧壳冲开,蛹体先露出1/3。刚羽化时,蛾体周身潮湿,翅紧贴体壁,1~2 h后即能飞翔。一般羽化后4~12 h内交尾,交尾后很快产卵。成虫夜间活动,趋光性弱,白天静伏在叶片背面。成虫寿命4~7 d。幼虫一般白天孵出,初孵幼虫先取食卵壳,然后取食叶片的下表皮和叶肉,形成圆形透明的小斑,幼虫3龄前喜群集,4~5龄时开始逐渐分散,能将叶片食成孔洞,5~7龄时单独活动,能将叶片吃光,仅剩下叶柄和叶脉。幼虫前后共7龄,一般都在白天取食,1 d中以10:00—14:00取食量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