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造景中的空间营造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小慧 时间:2015-01-02
  3.2空间对比
  在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营造中,对比手法的应用极为普遍。对比手法运用于园林植物空间营造中,同样富有成效。通过空间的形体变化、明暗虚实等的对比 ,常能产生多变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效果,使空间富有吸引力。植物按整齐规则的形状围合出的空间与自然、曲折、富于变化的植物空间之间气氛迥然不同,产生强烈的对比。尤其对经过修剪后的植物形成的空间来说,人工味道与自然的空间对比更为强烈。勒·诺特的福·勒·维贡特,垂直的林墙与水平铺展的刺花草坪、大草坪等相互对比,从而勾勒出花园独立的空间和宏伟的轴线。植物亦能形成空间明暗的对比,如枝繁叶茂的空间显得幽暗,而一片开阔的草坪则显得明朗,二者通过对比能使各自的空间特征得到加强。总之,对植物空间组合进行一系列的对比手法处理能够显著增强植物景观的艺术感染力。
  3.3空间渗透与层次
  植物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变化,主要通过处理空间的划分与空间的联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所取得。2个相邻的植物空间如果没有明确的划分界线,则缺乏层次变化,而完全隔绝的2个植物空间也不会产生空间的相互渗透,只有相邻空间之间呈半敞半合、半掩半映的状态,以及空间的连续和流通等,才能使空间的整体富有层次感和深度感。选用通透的植物可以使视线流通,但空间仍被阻隔。如使远景从树木枝叶的缝隙里透漏过来形成漏景;或利用乔木的树冠、枝干与另一空间中的景观共同形成框景;又或者利用竖向植物空间形成夹景,甚至可以直接将其他空间中的植物景观引入到本空间中来形成借景。在园林植物空间中,漏景、框景、夹景和借景的运用,使空间之间产生流动感,增加景深,丰富空间的层次。游人在某一植物空间中游赏时,空间之外的景观时隐时现,画面断续地在人们面前展开,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也引发了游人进一步探求的欲望[4]。
  4小结
  植物造景的空间组成是在遵循自然群落生长规律的基础上,使用植物群落围合场所,以某种方式衔接在一起营造出的空间形式。植物景观的空间形式是种植规划首要考虑的因素,对营造优美的园林景观具有决定性作用[5]。值得一提的是,植物所构成的空间除现实中的立体三维空间外,还包括时间这一不可或缺的维度,统称四维空间。随着时间的改变,空间的大小、形状、色彩、质感等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在现实工作实践中,设计师除了要对植物的空间特性、构成属性、组织方式等作为艺术表现的多方面特性了然于胸外,营造植物空间时,还需要具备植物在分布、习性、花期、体量、形态、色彩等方面的知识,完美地将艺术性与科学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致力于营造生态效应良好、景观视觉优美、空间特性鲜明、变化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
  5参考文献
  [1] 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 诺曼·K·布思.风景园林设计要素[M].曹礼昆,曹德鲲,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3] 赵爱华,李冬梅,胡海燕,等.园林植物与园林空间景观的营造[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3):136-138.
  [4] 李伟强.园林植物空间营造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5] 马娱,于宗顺.园林植物造景的空间组成分析与研究[J].山西建筑,2008,34(36):34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