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超高产基本特征及栽培技术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1-02

                        作者:夏宝军  陈仕界  朱忙才

  摘要阐述了水稻超高产的基本特征及其调控技术思路与程序,总结了其栽培技术,包括精确育苗、精苗精栽、精确施肥、精确灌溉等内容,以期为水稻超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水稻;超高产;基本特征;栽培技术   
  超高产栽培是指在现有高产栽培产量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品种的特征特性和各生态区具体的生产条件,最大限度地协调水稻生产中的各种矛盾,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进一步提高产量,同时也尽可能地降低化学品投入和生产成本,实现高额产量水平上的稻米质量安全与生产高效益和生态环境友好[1-2]。超高产栽培的增产指标,应以本地区最优品种最高产量为基准,增产30%左右。如江苏稻麦(油)复种条件下的单季粳稻区,常年水稻均产8 250 kg/hm2,增产30%产量可达10 725 kg/hm2,其超高产栽培的产量指标可以确定为10.5~12.0 t/hm2。
  
  1水稻超高产的基本特征
  
  一是产量构成特征。以适量的群体穗数与较大的穗型协调产出足够的群体总颖花量,并保持正常的的结实率与粒重。二是群体茎蘖动态特征。在N-n达适宜穗数值,此后无效分蘖增长平缓,至拔节期高峰苗数为适宜穗数的1.3~1.4倍,此后平缓下降,至抽穗期实现预期穗数,成穗率80%左右。三是叶面积特征。至拔节期LAI达到4.0左右;中期增量高,孕穗期LAI高达8.0以上;以后消减缓慢,不早衰,至成熟期LAI仍在3.5左右。四是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特征。前期干物质积累略少;中、后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均占总生物量的40%左右;最终总生物量大。五是群体光合物质生产动态特征。水稻生长中、后期的光合势、净同化率、群体生长率有明显的光合物质生产优势。六是株型特征。5张茎生叶较大,尤其是上3叶最大。基部第1、第2节间较短粗,穗下1、2节间较长。这一特征既利于大穗的形成,又利于抗倒。
  
  2超高产调控技术思路与程序
  
  2.1调控技术总思路
  各项措施都要为扩大群体总颖花量、构建抽穗至成熟期的高光效群体服务;以超高产群体各阶段的生育指标为依据,通过叶龄诊断,采用适当措施,定向、定量调控各器官生长和群体发展;用充分发展壮大个体,构建合理群体的方法,走“精苗稳前-控蘖攻中-大穗强后”的超高产栽培途径;肥、水等促控技术的应用,应遵循有利于促进有效和高效生长,控制减少无效和低效生长的原则;对各项技术进行精确定量,以最经济的投入,保证水稻高产优质群体的形成,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2调控的关键技术程序
  培育壮秧、适当提早移栽叶龄,扩行窄株稀植,以促进早发,延长有效分蘖生长时间,为形成大穗奠定基础。适当减少生育前中期的氮肥使用量,以减少无效分蘖,控制群体的无效组成。提前轻搁田,控制无效分蘖和低效叶(茎倒4、倒5叶)的伸长,以形成合理的群体叶面积。适当增加穗肥的使用比例,以促进大穗和提高冠层叶片的光合功能。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以维持根系活力,提高结实率。秸秆还田,以保持较高的土壤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