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稻13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练波 鞠军华 练红林 时间:2015-01-02

  摘要阐述了淮稻13号的特征特性,并介绍了其在大中农场的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淮稻13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淮稻13号原名淮9862,由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由淮6222(泗阳83486/中国91∥连粳1号)系统选育,于2004年育成,属迟熟中粳稻品种,审定编号为苏审稻200907。适宜江苏省苏中及宁镇扬丘陵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2009年在大中农场种植,产量表现突出,现将其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特征特性
  
  淮稻13号株型集散适中,长势较旺,穗型中等,分蘖力中等,叶色深绿,群体整齐度较好,后期熟色较好,抗倒性较强;江苏省区试:有效穗数288万穗/hm2,每穗实粒数120.0粒,结实率87.9%,千粒重28.5 g。株高105 cm左右,全生育期154 d左右,较武育粳3号迟熟1 d。接种鉴定中感白叶枯病,感穗颈瘟,高感纹枯病;2006—2008年田间种植鉴定条纹叶枯病最高穴发病率20.7%(感病对照3年平均穴发病率69.6%)。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06年检测,整精米率73.3%,垩白粒率12.0%,垩白度1.3%,胶稠度82.0 mm,直链淀粉含量17.5%,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1]。2006—2007年参加江苏省区试,2年平均产量9 183 kg/hm2,2006年较对照武育粳3号增产12.1%,2007年较对照扬辐粳8号增产9.7%,2年增产均极显著;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 205.5 kg/hm2,较对照扬辐粳8号增产5.4%。
  
  2栽培技术
  
  2.1培育壮秧
  晒种2~3 d,用比重1.08的盐水进行选种,每盘控制在3 500苗左右,落谷量120~130 g/盘,用16%恶线清1∶(400~600)药液浸种48~72 h。精制苗床,干整机开沟,抓住有利天气早开沟,利用雨后验平,挑高补低,确保秧池格内高差≤2 cm,秧池沟系要深,确保排水通畅,利于秧苗旱育,提高抗逆性[2]。坚持半旱控水,促进长根;对营养土培肥不足的适当补施肥料,做好秧田期病虫防治。超龄秧将导致大田有效分蘖叶位减少,加速大小苗分化。严格控制秧龄在15~21 d。
  2.2整地栽插
  要提早泡田,合理控制水层,提高灭茬旋田效果。大型机械平耱后结合化除淀足时间,提高化除封闭效果,防止插深不发棵。当秧苗2.5~3.5叶、苗高12~15 cm,要抢时机插;不栽超龄秧[3]。运秧过程中减少秧苗损伤,准备地膜,用于雨前秧块挡雨防水,防止秧块过湿变形。根据品种特点,争取330万穗/hm2,栽插97.5万根/hm2,并及时补秧。
  2.3肥水运筹
  全生育期施尿素600 kg/hm2、一铵225 kg/hm2。基肥在大田耱好后机械抛下,用尿素112.5 kg/hm2、一铵150 kg/hm2左右。结合土壤化除封闭保水,防窜水和肥水流失,大雨前开好平水缺防倒缺。第1次分蘖肥施尿素112.5 kg/hm2,在插后7 d左右、缓苗期第1次晒田复水前追施,施后复水,使肥料随水入土,提高肥效。第2次分蘖肥施尿素150 kg/hm2,在插后14~15 d,第2次晒田复水前追施,施肥水层≤3 cm。基部第1节间刚开始伸长2 mm左右,为倒四叶期,必须立即追施促花肥,一般用一铵75 kg/hm2、尿素112.5 kg/hm2,对叶色落黄早、生长量小的群体要提早到倒5叶施,并适当增加用量,并于倒4叶再用1次穗肥,早施促花肥利于保蘖增穗[4];保花肥施尿素75~90 kg/hm2,减少颖花退化。注意适当提早追施,提高稻米品质,防止后期低温冷害。坚持有水插秧,过水保苗,晒田促根,分次轻搁,间隙灌溉。重点是抓好插后15 d左右的水浆管理,提高秧苗成秧率,促进早发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