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师存烜 时间:2015-01-02
  摘要在总结互助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农业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蔬菜产业的具体措施,为互助县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蔬菜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对策;青海互助
  
  1互助县蔬菜产业的发展目标
  充分利用光照充足、气温低、病虫害少、污染少的气候条件和区域优势,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依靠科技进步,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现蔬菜“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为目标,以发展设施蔬菜、蔬菜产后处理、名优特蔬菜为重点,调整生产区域布局,优化种植结构和规模,突出专业化、无害化生产,建设绿色基地;积极发展贮藏加工,完善市场与流通体系建设,全面提升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蔬菜产品的反季节销售;创名优品牌产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蔬菜产业。到2011年,力争使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 333.34 hm2,其中:设施蔬菜666.67 hm2,露地蔬菜达4 666.67 hm2,并通过努力,到2015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万hm2,其中露地蔬菜8 666.67 hm2,设施蔬菜1 333.33 hm2;实现蔬菜总产45万t,产值达3.1亿元。
  2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互助县把蔬菜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通过政府推动、科技牵动、规模区域化、调整品种结构、销售市场化等有效措施,注重特色化、无公害化、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设施蔬菜、露地蔬菜,蔬菜产业呈现出较强的发展势头。2009年全县蔬菜总产达11.6万t,产值达0.76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11.7%。2010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3 333.33 hm2,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5%,其中:设施蔬菜493.33 hm2,露地蔬菜2 840 hm2(其中特色蔬菜面积达1 666.67 hm2,占蔬菜总播种面积的50%,套复种1 066.67 hm2,其他蔬菜106.66 hm2);建立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1 033.33 hm2,占蔬菜总面积的31%;全县温棚数量达10 500栋,面积达350 hm2,建成台子、林川、丹麻、塘川、哈啦直沟、高寨等3个千亩和7个百亩设施农业基地;新建台子滩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并配套蔬菜恒温保鲜库、交易棚、办公设施等;指导、扶持成立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个,为把蔬菜产业发展成为互助县的又一优势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存在的问题
  尽管互助县蔬菜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基地建设投入不足,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部分原有的蔬菜基础设施已老化,抗灾能力差;二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工作进展缓慢,一批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三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加工企业没有大的发展,产后分装、加工、贮藏、保鲜等环节开发还很薄弱,蔬菜有特色无品牌现象突出;四是在蔬菜规划布局、技术指导等方面还缺乏有效措施;五是蔬菜质量总体上虽得到改善,但化学药物残留超标等现象还时有发生。
  4对策
  4.1进一步推进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
  在种植布局上,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质量、提高效益”的原则,优先保证特色蔬菜发展规模,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种植格局,力求种植结构的优化。一是积极协调水利、电力、交通金融等部门,在原有设施农业基地的基础上,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断扩大设施农业的规模和数量,2011年计划新建温棚5 000栋,到2015年,全县设施农业数量累计达5万栋,面积达1 666.67 hm2。继续巩固发展哈拉直沟乡新庄、尚家村辣椒生产基地,塘川镇莴笋、番茄、黄瓜生产基地,南门峡、东和、东沟、丹麻等乡镇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台子乡、威远镇花卉、果品、种苗、精细蔬菜生产基地,使设施农业向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二是依托互助县冷凉的气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露地蔬菜,使2011年全县露地蔬菜种植面积达4 666.67 hm2,建立以台子、塘川、东和、威远镇等乡镇为中心的互助长白葱生产基地1 333.33 hm2;以东和、丹麻等乡镇为主,辅以周边乡镇,建立娃娃菜生产基地333.33 hm2;在哈拉直沟、丹麻、高寨等乡镇建立主紫皮大蒜生产基地533.33 hm2;在南门峡、林川等乡镇建立荷兰豆、甜脆豆等菜用豆生产基地466.67 hm2;东和、塘川、东沟、台子、威远镇等乡镇建立西芹、西兰花、菠菜、西葫芦等多品种蔬菜生产基地2 000 hm2。到2015年,使全县露地蔬菜面积达8 666.67 hm2。在品种结构上减少竞争力差的品种面积,发展适宜互助县不同生态区的精细品种和市场前景好的名优品种,并要按不同区域的分布,不断扩大规模,批量生产,切实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还要注重蔬菜的花色品种,在名、特、优上做文章,力争每年引进2~3个适宜新品种进行试验推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
  4.2不断创新,建立健全蔬菜产业发展保障机制
  一是资金投入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推动作用,构建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坚持项目跟着产业走,资金跟着项目走,整合项目资金,多形式、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增强蔬菜产业发展动力。引导种植大户、民营业主、专业能人带资金、带技术参与蔬菜产业基地建设,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二是人才开发机制。积极吸引高校毕业生投身农业第一线,提高服务意识和能力,为农业发展不断补充“新鲜血液”[1];引进和聘请县外、省外蔬菜专业技术人员、农民种植能手来互助县进行技术指导、培训,着力培育一批有知识、有技能、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三是加快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引进、扶持壮大蔬菜龙头企业,在科技、人才、信息、财政、税收、金融等多方面予以支持,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和带动力[2];重点扶持运作规范、效果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增强合作社的市场、合作、风险防范和法律意识,推进专业合作组织的高质量运行。2010年,新组建蔬菜专业合作组织2~3个,重点扶持塘川、高寨、台子等蔬菜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到2015年使全县蔬菜专业合作组织达20个;同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采取订单农业、向农户提供各种服务、最低保证价收购等形式,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市场”的完整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实现企业、合作组织、农户“三赢”的良好局面。四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方式,规范土地流转市场,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管理机制、土地流转激励机制和风险保障机制,把农村土地流转与土地规模经营结合起来,使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建立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档次的蔬菜生产基地。五是建立蔬菜产业发展奖惩机制。对在蔬菜产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干部及个人进行重奖,量化县、乡、村干部成绩,列入年终考核,激励广大干部发展蔬菜产业的积极性。
  4.3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