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农场2010年夏熟粮食烘干线运行实践与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5-01-02
关键词夏熟;粮食烘干线;运行实践;烘干原则;大中农场;2010年
1粮食烘干线基本情况及生产能力
江苏大中农场集团有限公司现有4条粮食烘干线,其中:商品粮烘干线1条(1997年建于2分场)、小型种子烘干线2条(2003年建于江淮种子公司、2006年建于1分场)、大型中心烘干线1条(2010年建于4分场)。4条烘干线一次性生产能力1 280 t(其中:中心线1 000 t,1分场线120 t,2分场线100 t,种子公司线60 t)。
2三夏期间烘干线运行实践
4条烘干线6月1日至7月1日运作期间共烘潮粮13 510 t,折合干粮11 013 t,占大小麦总量的35.4%。其中:大麦烘量占大麦总量25.7%;小麦烘量占小麦总量39.8%。4条烘干线在2010年气候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为抢收抢插,保证粮食安全、颗粒归仓,实现大灾之年抗灾减灾,夺取夏粮丰收起到决定作用[1]。
三夏工作承上启下,收获进度决定插种进度,而收获顺畅与否取决于登场粮食周转速度。由于初夏温度偏低,大小麦熟期推迟1周,加之夏收后20 d,晴天不足1周,给抢收保粮增大难度,即使在全场烘干小麦39.8%的情况下,场头保粮压力仍然很大。由此可见,大灾之年的烘干能力在三夏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主要做法如下:①组织严密,领导有力。集团公司成立了三夏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决策层办公会、现场协调会、阶段工作推进会。在抢收关键时刻,领导不分昼夜现场督办、指导工作,最大限度发挥4条烘干线在三夏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②科学规划,科学决策。三夏前,职能部门拟定了大小麦烘干具体方案,对全场仓库资源进行整合,将啤酒大麦和小麦种子全部列为入库保管计划,对中心线粮食流向,事前认真调研、科学规划,确保进出有序,忙而不乱。6月16日,决策层根据天气趋势,果断决策,将中心线小麦烘至16%安全水分出仓,实行2次烘干,腾出空间,加速粮食周转,突击力量抢收保粮。6月16—20日周转“扬麦”3 369 t,为“淮麦”2 430 t粮食安全、及时抢烘赢得主动。③加强协调,有效运作。尤其是中心线,涉及单位9个,环节多,矛盾大,如潮粮速度与运粮车及收割进度矛盾;入塔速度与水分大小矛盾;单位间送烘进度与总量矛盾[2];干粮出仓速度和烘干效率矛盾;任务重、时间紧与人员紧缺矛盾等。决策层主要领导亲自协调各方,全程督战,保持4条烘干线外最佳运作状态。中心线单季试烘潮粮总量6 830 t,且创造单日潮粮进塔894 t最高纪录。④迎难而为,协同作战,举全场之力,谱抗灾华章。在中心线运行的31 d里,决策层及机关各部室,人人上阵,昼夜参战,努力作为。广大干工发扬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大中人传统,不分层次而抢收抢烘,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营销部、米面厂、铸件厂按照分工,各司其职,表现突出。3、4分场顾全大局,在库场机和人力上,有求必助,全力支持中心线工作。参战武警部队连续5 d参加抗灾保粮战斗,每天工作10 h以上,发挥了突击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