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在公园设计中的应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艳 沈守云 时间:2015-01-02
  1环境心理学的起源及其概念
  1.1起源
  20世纪60年代,面对城市环境的严重恶化及其对城市居民身心健康和行为方式所产生的种种影响,功能主义、建筑决定论等已经无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环境心理学研究首先始于美国,而后主要在欧洲的英国、法国和瑞典展开,以后逐步扩大到世界其他地方。亚洲最先在日本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我国才正式展开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前只是附带在社会学、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等学科中进行一些相应的工作[1,2]。
  1.2概念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实质环境与人类行为及经验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以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的最适性为主要课题,其中与建筑学关系密切的是环境行为现象、使用者需求及行为场所的研究[3,4]。在对于环境行为现象的研究中,通过研究环境知觉、环境认知、人的活动与空间及设备的尺度关系、空间行为学(私密性、公共性、领域、拥挤感等)来把握使用者的普遍心理现象。在对使用者需求的研究中探讨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以期从基本方面乃至最细微处为使用者提供适宜的环境。在行为场所的研究中,把握在特定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行为模式,通过使用者参与及使用后评价等修正反馈方式来建立环境设计的参考准则。
  2环境心理学与公园设计结合的必要性
  公园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是为人们提供的有一定使用功能的自然游憩场所,能够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基本功能,与人们休闲娱乐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人们通过感知、体验会得到舒适、方便、安全、具有趣味并充满意义而获得的愉悦心理。公园设计首要问题是解决人和环境的关系问题,从人的生理和心理2个方面创造安全、舒适、宜人和富有美感的环境。若不了解人在不同环境下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与规律,就不能科学而又艺术地把握公园设计中各要素的关系,也就不能创造出符合人们需要的空间环境。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将心理学引入环境中,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一方面研究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另一方面研究人的心理需求对环境提出的要求,进而根据人的心理需求,改善和提高人们所处环境的质量[5-8]。在人与环境之间坚持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公园设计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人是公园空间的主体,任何景观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对人的关怀,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营造优美的环境。将环境心理学应用到公园设计中,激发了公园设计新的研究方向,促进公园设计对人的关怀,实现设计环境的最优化,为很多细节设计提供了设计理论及依据。
  3环境心理学在公园设计中的应用
  在公园设计中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仅探讨在公园设计中相关的以下几个方面。
  3.1功能分区
  现在越来越多的功能配置无疑为公园景观的合理性提出了新的考验,合理的结构是塑造良好公园必不可少的条件。游人在公园内有多种多样的游乐活动,而且不同年龄的人们的兴趣和爱好都不同,有的要求宁静的环境,有的要求热闹的气氛,因此要求将公园的活动内容进行较明确分区布置。为了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游人多种文化娱乐和休息的需要,要根据公园所处的地理环境来确定公园的主要的功能分区和相应的形式。公园一般分为观赏游览区、文化娱乐区、体育活动区、安静休息区、儿童活动区、老人活动区、园务管理区及服务设施等,但是公园内功能分区的划分不能生硬,不应为了分区而分区。尤其是对于面积较小的公园,分区比较困难时,要从活动内容上作整体合理的安排,只要能够满足不同的人群在公园中能找到适合各自娱乐休闲的场所就足够了。分区时还应注意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动静的合理分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