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5-01-02
2.1发生规律及危害
玉米螟俗称钻心虫,是玉米作物的重要蛀食性害虫,也是北安地区玉米作物的常发性虫害,玉米螟1年发生2代,以幼虫为害玉米的叶、花、茎秆、果穗、果柄[3]。我国玉米螟有2种,即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北安地区以亚洲玉米螟为优势。1代幼虫仅危害心叶,造成“花叶”,其后在玉米打苞时钻入雄穗中取食,雄穗扬花时部分4~5龄幼虫钻蛀穗柄或雌穗着生节及附近茎秆内蛀食并造成折断。做好心叶末期的防治,对减轻螟虫危害十分重要。2代螟卵和幼虫盛期在抽丝期前后,到4~5龄时又可蛀入雌穗穗柄、穗轴及着生节附近茎秆内为害,受害玉米营养及水分输导受阻,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穗发育不良,影响结实率,降低千粒重和籽粒品质,造成减产减收。
2.2防治方法
首先处理好越冬寄主秸秆、根茬、穗轴等,特别要在春季越冬虫羽化前处理完毕。采取烧、铡、沤、药封切口等方法,压低虫源基数,这是减轻玉米螟发生最有效的方法。在玉米心叶末期、玉米螟咬食未展开心叶,造成“花叶”状,当花叶株率达10%时进行普治。心叶中期花叶率超过20%或玉米累计有卵30块/百株以上时,还需防治1次。可用48%毒死蜱乳油2 000倍液,或5%抑太保乳油4 000倍液加叶面肥喷雾防治。玉米田累计有卵5块/百株以上时即需防治。药剂可用颗粒剂,或用50%久效磷或辛硫磷乳油500mL加适量水与25kg过筛(25~60目)的煤渣或沙石颗粒拌匀,或用玉米螟防治专用颗粒剂,在玉米心叶末期即大喇叭口期丢撒在玉米心叶丛内。赤眼蜂是玉米螟卵期的主要天敌。人工大量饲养赤眼蜂释放田间,将玉米螟消灭在为害之前,是防治玉米螟事半功倍的有效措施[4-6]。在玉米螟产卵始期至产卵盛末期,当田间玉米卵量达到1~3块/百株时即为放蜂的最佳时期。放蜂点40~75个/hm2,第1次放蜂10.5~12.0万头/hm2,隔5~7d再放第2次,放蜂18~19万头/hm2,总放蜂量30万头/hm2。利用Bt乳剂,用每1g含100个以上孢子的Bt乳剂3 000mL/hm2,配成颗粒剂撒施或药剂混合喷雾。利用白僵菌封垛,1m3秸秆垛用菌粉(1g含孢子500~1 000亿个)100g,在玉米螟化蛹前喷在垛上。
3参考文献
[1] 汤世成,赵得营,刘建丰,等.玉米粗缩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2008(6):32.
[2] 陈建军,李波,吴雯雯.玉米粗缩病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9):83-85.
[3] 韩秀萍,张仙英.玉米螟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J].农家之友,2008(24):29-30.
[4] 王德林.赤眼蜂防螟技术[J].吉林农业,2008(2):25.
[5] 王海洋,王玉洁,赵岩涛.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04(6):49.
[6] 孙等祥,陈广德,程守全.北方玉米病虫害及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05(7):12.
上一篇:水稻稻曲病的发生及防治
下一篇: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