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性地棉花产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摘要分析了沙性地棉花产量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沙性地棉花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沙性地;棉花;产量;影响因素;对策
南口农场14连是以种植棉花为主的单位,地处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气候干热、风沙大、盐碱重,土壤沙性大,处于风沙前沿,土壤熟化程度差,肥力低,给棉花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近两年,随着管理措施的到位、新品种的引进及新技术的推广,棉花产量逐年提高,特别是2008年实现了沙性地棉花大面积推广,棉花产量创历史最高,皮棉产量2 100~2 400kg/hm2占棉花种植面积的60%,皮棉产量2 700~3 600kg/hm2占棉花种植面积的18%。现将沙性地棉花产量影响因素和实现棉花高产的栽培措施介绍如下。
1沙性地棉花产量的影响因素
一是土壤沙性大,肥力低下。土壤肥力是土壤持续供应和协调棉花水、肥、气、热的能力,南口农场14连棉田90%以上属沙性土壤,保水保肥性差,土壤机质含量为5.21g/kg,棉花前期发育缓慢,中期易旺长,后期易早衰[1],这都影响了棉花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二是盐碱危害。盐碱危害造成每年不同程度的棉田缺苗,尤其是碱斑地棉花,播种后不能出苗或出苗后被碱死。三是风沙危害。南口农场14连地处风沙前沿,每年因风沙危害而人工或机力重播的棉田占15%~30%。风沙主要发生在棉花播种期、出苗期和苗期。每年播种至出苗6~8级以上大风时常发生,常导致死苗或地膜滴灌带被掀起,引起地表大量脱墒,土壤水分不足,使未发芽的棉种难以出土,即使出苗,也是苗弱不整齐,出苗率低[2],保苗率更低。苗期遇风灾,棉叶和茎杆受到风沙伤害而变成弱苗。
2对策
2.1改良土壤
一是加强冬春灌洗盐治碱工作,清挖排渠,降低地下水位;对顽固性的碱斑,利用8月农闲深挖碱斑,土坑中填充枯枝、树叶或稻壳等,然后回填土,增加土壤通透性[3],有利于翌年棉花出苗,从而有效减少棉田缺苗面积。二是广积多施厩肥。冬闲时要求承包户施厩肥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从而影响土壤盐分运动;中和土壤碱度,减轻盐碱对作物的危害。三是秸秆还田。秸秆还田可调控沙性土壤中酶的活性,有关资料表明,棉花秸秆粉碎还田后,脲酶活性提高36.8%~43.8%,土壤磷酸酶活性提高14.6%~34.1%,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3%~9%,可见秸秆还田是稳定和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肥力状况的重要途径之一。四是加大投肥量,注重肥料的比例。按照棉花生长所需的适宜比例,施入土壤供应不足或缺乏的养分,从而提高养分的利用率,以满足棉花生长发育的需要。坚持施足基肥的原则,注重花铃肥和盖顶肥的滴施,以保证棉株中、上部及顶部成铃,减少蕾铃的脱落,增加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