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鸡病流行新特点及防制策略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禚度鹏 时间:2015-01-02

  摘要介绍了我国鸡病的流行特点,分析了其发病原因,并提出综合防制策略,以为鸡病的防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鸡病;流行特点;防制策略
  
  养鸡业在我国畜牧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对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起到重大的作用[1]。近十几年间,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养鸡业迅猛发展,饲养规模不断扩大,集约化饲养程度也在逐渐提高,但是有些地区,思想意识跟不上目前现代化发展的形势,或者是现代化养殖方面的知识储备太少,部分养殖场缺乏规范的生产建设布局,忽视鸡疾病的综合预防,加之家禽市场交易的频繁和不规范,使鸡传染病的流行愈演愈烈。为有效地防制禽病的发生和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鸡病所带来的损失,提高养鸡业经济效益,笔者根据实践经验,就当前鸡病的主要流行特点与防制策略进行探讨。
  1流行特点
  1.1疫病慢性化和非典型化
  目前,依据鸡病发生状况和剖检变化,多数鸡病表现为慢性化和非典型化[2],如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大肠杆菌病等。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来看,表现为病程长,发病率和死亡率低,临诊症状比以往轻微。在临床中必须借助于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免疫状况或必要的血清学检验综合分析,才能确诊。
  1.2出现鸡病病毒超强毒株
  部分病超强毒株的出现,给鸡病防治带来困难。如新城疫病和法氏囊病应用常规免疫程序,均不能有效控制病情。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极具典型性,主要危害1月龄左右雏鸡,死亡率在20%~30%,个别可达40%以上。
  1.3旧病不断以新面目出现,且一病多症
  一些危害养鸡生产的疾病,在养殖环境、疫苗接种程序不断变化、疫苗种类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不断以新面目出现而继续流行,为有效控制鸡病带来了困难。如鸡传染性支气管炎,1992年高密市开始发生的传支,仅见呼吸型病例,且多发于雏鸡和育成鸡,死亡率5%左右,由于侵害生殖系统,成年后出现假母鸡。1995年又开始发生肾型传支,主要感染20~30日龄雏鸡,初期有一过性的轻微呼吸症状,继而出现饮水增多、拉灰白色水样稀便,发病快,死亡率10%~30%,剖检可见肾脏肿胀、尿酸盐沉积(花斑肾)。1999年又发现腺胃型传支,多感染35~60日龄鸡。临床以采食量小、鸡体消瘦为特征,解剖见腺胃肿胀,胃壁增厚,乳头凹陷,周围出血、溃疡等。
  1.4发病日龄变宽
  部分传染病发病日龄变宽,如IBD,发病日龄最小的仅8日龄,还未接种疫苗就感染发病,大的可于110日龄育成鸡;又如鸡痘,有的雏鸡仅8~9日龄便感染发病,而按4周龄进行首免,许多鸡可能已感染此病,200日龄的产蛋鸡也可发病。
  1.5混合感染病例增多
  近几年,混合感染病例日渐增多,常见的有:病毒病与病毒病合并感染,如法氏囊病与新城疫、新城疫与传支;病毒病与细菌病混合感染,如新城疫与大肠杆菌病、喉气管炎与支原体;细菌病与细菌病混合感染,如大肠杆菌病与鼻炎、大肠杆菌与葡萄球菌。多病原混合感染和复合症使疾病更为复杂。在实际生产中,由2种或2种以上的病原对同一鸡体协同致病引起的并发病和继发感染的病例上升,特别是一些条件性、环境性病原微生物所致的疾病有2种病毒病同时发生,有细菌病与病毒病同时发生,或者2种细菌病同时发生,或细菌病和寄生虫病、病毒病与寄生虫病同时发生,这些多病原的混合感染给诊断和防治工作带来难度。
  1.6病原耐药性增强
  某些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危害加大,如鸡的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葡葡球菌病、绿脓杆菌病、支原体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鸡球虫病和鸡体白细胞原虫病等,为养鸡场的常在菌和常发病,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鸡肉品质下降,经济效益下降,危害人体健康。另外,家鸡的某些损害免疫系统的疾病,如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贫血、鸡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马立克氏病、淋巴白血病等免疫抑制病的存在,使得鸡免疫功能及抵抗力下降,也很容易造成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滥用抗生素和饲料中长期添加低剂量的抗生素添加剂,导致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严重,控制细菌性疾病已成为一个大难题。
  1.7免疫抑制性疾病普遍存在
  常见的老免疫抑制性疾病有马立克氏病、IBD,近年来又涌现出许多新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如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RE)、鸡传染性贫血因子(CIA)、矮小综合症(REV)、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等。
  2发病原因
  2.1 防疫意识差,污染严重
  养鸡业发展初期,养殖环境好,疫病相对轻微,危害程度不明显。随着养鸡业的不断发展,疫病流行日趋复杂,其危害日渐突出,重养轻防现象十分普遍。以农村散养户为主的高密市养鸡业,饲养条件简陋,饲养观念陈旧,管理松散,导致鸡群体质和免疫力差,免疫效果及抗病能力大大降低,而且随着养鸡业的发展,养鸡环境日益恶化。目前,许多地方往往划定一个区域安排所有养鸡户到该区建鸡舍,建设养殖小区,由于缺乏统一管理,鸡粪到处乱堆,病死鸡乱扔,致使养殖小区的环境越来越差。有的养鸡户在同一院内,北房养成鸡,侧房养雏鸡,更有甚者成鸡与雏鸡混养,增加了鸡只感染发病的机会。
  2.2兽医卫生管理不到位
  大部分养鸡场(户)缺乏兽医卫生管理知识,粪便乱堆放,死鸡乱扔的现象时有发生[3]。特别是收购病死鸡的不法分子,拉着病、死鸡到处乱窜,增加了疫病的传播机会。有些疫病的流行也与种鸡场有关,如白痢、支原体均为垂直传播疾病,许多小型种鸡场对这2种病都不曾净化,甚至种鸡也发生过此病,畜牧部门又未对这些疾病的检测,致使许多雏鸡带病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