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茶园主要病害种类及其发生规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1-02
  5茶云纹叶枯病
  5.1症状
  又名叶枯病,主要危害成、老叶。感病初期在叶尖、叶缘产生黄褐色小斑,水渍状,扩展后病部变褐,病斑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病健交界部呈黑褐色线纹。中央为褐色或灰白色相间的云纹状斑,有时病部云纹不明显,为灰白色枯焦状。后期病斑正面散生黑色小粒点,病叶质脆,易落。严重时叶片呈灰枯状,极易脱落。幼苗受害全株枯死,对树势、生长影响极大[3]。
  5.2发生规律
  病原是一种子囊菌亚门球座菌属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子囊腔在病叶或落叶组织中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健叶表皮或伤口侵入,5~18 d形成新病斑。以后可不断地进行再侵染。该病为高温高湿型病害,浙南以5—6月、9—10月发生最盛。树势衰弱,园地管理粗放,采摘过度、螨类为害重、遭冻害、日灼及台刈后茶园均易发病。
  6 茶芽枯病
  6.1症状
  主要危害春茶1芽1~3叶,叶上病斑先在叶尖或叶缘产生淡黄色或黄褐色,扩展后呈不规则形,病健边缘明显或不明显。芽尖受害呈黑褐色枯焦状,萎缩不能伸展。后期病部表面散生黑色细小粒点,叶片以正面居多,感病叶片易破碎并扭曲。
  6.2发生规律
  该病是由半知菌亚门叶点属真菌引起。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叶或越冬芽叶中越冬。翌年春茶萌芽期,产生分生孢子并随风雨传播,侵染幼嫩芽叶,经2~3 d形成新病斑。春茶期气温在15~20 ℃,湿度大时,茶叶氨基酸含量高时发病重。6月以后,病害发展受抑制。在发病期,病菌可不断进行再侵染,造成春茶损失严重。凡早春萌芽期遭受寒流侵袭的茶树易感芽枯病。该病以发芽早的品种感病重,发芽迟的品种发病较轻[4]。
  7茶苗立枯病
  7.1分布及危害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茶苗茎基部,也危害新梢。病斑初期为暗褐色,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后期呈灰白色,病斑微下陷,上生许多黑色的小粒点,最后叶片枯萎脱落,全株枯死。
  7.2发生规律
  浙南在3月下旬开始发病,8—10月秋雨季节是发病盛期,高温高湿的条件利于该病发生,主要随风雨传播侵染。
  8日灼病
  通过对浙南茶园调查,茶树叶片日灼症状最为普遍,可发生在新叶和老叶上。直接暴露在太阳光下的叶片呈现褐色或铜褐色的叶斑症状,或半叶焦枯症状。龙井42、乌牛早等品种上最普遍。
  9茶树根癌病
  茶树根癌病或茶冠瘿病在部分茶区发生,造成茶苗生长不良或枯死。以扦插苗圃中常见,主侧根均可受害。根癌土壤杆菌从扦插苗剪口或根部伤口侵入,初期产生淡褐色球形突起,后逐渐扩大呈瘤状,小的似粟粒,大的似豌豆,多个瘤常相互愈合成不规则的大瘤。瘤状物褐色,木质化而坚硬,表面粗糙。茶苗受害后须根减少,地上部生长不良或枯死。
  10茶紫纹羽病
  10.1症状
  该病主要发生于苗期及成株期,危害根部或根颈部,先是须根腐烂,呈褐色或黑褐色,然后蔓延到侧根,腐烂后呈紫褐色,病斑表面布满紫褐色丝状物,易剥落,根部皮层也易剥落,严重时地上部分萎蔫,新梢发芽减少,病株枯死。
  10.2发生时期及流行条件
  一般在高温多雨的春夏或夏秋发病较重,凡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土壤过度干燥的茶园易发病。此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随农事操作、雨水、地下害虫及根部接触而传播蔓延,调运带菌的苗木和土壤时也可进行远距离传播,连作和前作感病的作物也易发病。
  11参考文献
  [1] 陈雪芬.茶树病虫害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6.
  [2] 谭济才,邓欣,张汉鹄.茶树病虫害防治[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3] 石春华.茶园病虫害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 石春华,虞轶俊.茶叶无公害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