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普济寺植物景观效果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郑忠 刘海 时间:2015-01-02
  摘要结合园林艺术理论、美学理论、佛教文化理论,阐述了普陀山普济寺植物景观的意境效果,以为寺庙植物配置与文化渗入提供借鉴。
  关键词植物景观;空间意境;普陀山普济寺

  普陀寺又称前寺,为普陀山三大寺庙之一,是供奉观音大士之主刹。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富的自然景观,是经过历代精心打造的植物景观,不仅具有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美学体现,也具有佛教文化的渗入。普济寺坐落于梅岭山东,北倚灵鹫峰,面朝梵山,占地面积逾2万m2,建筑面积逾1.5万m2。主体建筑依山而建,渐次升高,平面布局采用中轴线六进并左右对称手法,从南至北建有正山门(御碑殿)、天王殿、圆通殿、藏经楼、方丈殿、内坛和两侧的普贤殿、文殊殿、地藏殿、普门殿、钟鼓楼以及堂、客房,规模宏大,结构严谨[1]。普济寺总体布局为坐北朝南,三面环山,东面平坦通海,颇有吞吐东海之气、吸收朝阳之光的态势[2]。梅岑山、灵鹫峰、梵山植被茂密,且古树成林,昂首苍穹。其植被分布以黑松、香樟、青冈等常绿树种为主,间有朴树、枫香、黄连木、野桐等落叶树种,整个山体四季葱郁,春有花香,秋有红叶,鸟鸣山幽,梵音不绝。普济寺依山而建,建筑掩映在古树林中,其依山傍水的态势,与中国风水思想中的“土包屋”形式相吻合,即三面群山环绕,奥中有旷,一面敞开(通常为南面),房屋隐于万树丛中[3]。普济寺在选址和营建的过程中,既考虑了佛教理想天地中的净土,同时也结合了中国风水的思想,无论是所处自然环境还是寺院内部空间布局都体现了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既符合中国佛道思想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意境,也达到了佛教中“远离尘世,宁静自在”的要求。普济寺的自然山水空间、人工山水空间和寺内庭院空间各具独特的植物景观和意境氛围。
  1寺外植物景观
  1.1妙庄严路植物景观
  普陀山的总体布局是以妙庄严路作为进入寺庙景区的序幕,香客从短姑道头登普陀山即可见“同登彼岸”的牌坊,朝山之旅由此,循道前行可至妙庄严路的起点。妙庄严路以松、樟林为主景,沿途茂林修竹、梵音缭绕,间以摩崖石刻、庵棚、山亭等佛教景物,不仅起到了组织空间、供人休憩等作用,同时也酝酿了宗教情绪,激发香客的游览兴致,从而起到了“涤心”、“明戒”的作用。妙庄严路所在山体,植被丰富,野生花卉点缀于丛林当中,在妙庄严路中段的正趣亭附近,尤以杜鹃、山茶居多。春天杜鹃花开,满山红艳,冬天山茶怒放,犹如漫天降落的曼陀罗花。游者在深山中寻访禅宗,作息正趣亭于自然之中,慢慢感受禅的意境。
  1.2以海印池为中心的寺外植物景观
  海印寺位于普济寺南面距离寺院建筑大约20m左右的地方,面积约1万m2,池上有3座桥,中为平桥,北接普济寺正门,南接御碑亭,桥中有八角水亭一座,东为永寿桥,西为碧池桥。池水积山泉而成,清莹如玉,宛如一面天然的镜子。每逢盛夏,池中荷叶莲花,映衬着周围的古树、佛寺、拱桥、宝塔之倒影,构成一副美丽的图画[4]。海印池南部,梵山脚下,古木成林,以香樟、榕树、朴树作为基调树种,配以银杏、黄连木、樱花、垂丝海棠、海桐、常春藤等植物,四季都有色彩变化的植物景观,形成了“樟树似旃檀,云蔚丛林如画里”的意境。普济寺门前,道路空间宽敞开阔,便于游人集散休憩。植物呈对称式排列,以香樟为主,间有罗汉松、朴树等。寺院3个山门的左右,均对称排列相同数目的香樟古树,每棵树木的寿命约在300年左右,胸径均在50cm以上,苍翠挺拔,枝叶茂盛,昂首苍穹,形成古朴、宁静、庄严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