槲栎育苗及造林技术
作者:郑奇志 牛大平 温林辉
摘要介绍了槲栎的特征习性,并总结了槲栎的育苗要点和造林抚育技术,以期为广大林农槲栎育苗造林提供指导,提高槲栎的造林成活率。
关键词槲栎;特征习性;育苗;造林技术
槲栎为壳斗科(Fagaceae)栎属(Quercus rubro)落叶乔木,广泛分布于我国温带至亚热带北部山地。种子含淀粉,可酿酒,也可制凉皮、粉条,或做豆腐及酱油等,也可榨油。其木材坚硬,耐磨力强,可供建筑使用,或用于制作家具。槲栎叶形奇特,秋叶转红,枝叶丰满,可作庭荫树;若与其他树种混植风景林,更具景观效果[1]。槲栎应用价值广泛,该文就斛栎的特征习性进行介绍,并将槲栎的育苗和造林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特征习性
落叶乔木,高达20 m,树冠广卵形。小枝无毛,有淡褐色皮孔。叶呈长椭圆状倒卵形,先端微钝或短渐尖,基部窄楔形或圆形,有波状印齿,下面密生灰白色细绒毛。侧脉10~15对,叶柄长1~3 cm,无毛。壳斗杯状,小苞片鳞片状,排列紧密,有灰白色柔毛,花期4—5月,果期10月,坚果卵状椭圆形。槲栎喜光,耐寒,对土壤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萌芽力强。耐烟尘,对有害气体抗性强。在肥沃、湿度较大、排水良好的半阴坡、半阳坡及阳坡上生长良好,在土层瘠薄的向阳陡坡,槲栎也可生长,在褐色土上生长缓慢。
2育苗
2.1采种
选择二十至五十年生、无病虫害的健壮树木作采种母树[2]。果实成熟时由绿变黄褐色,坚果有光泽,可自行脱落。在树下拾取或将种子打落后收集起来。采种后进行粒选,剔除病虫损害及色泽不正常的种子,可得优良种子90%以上。槲栎种子中常有橡实象鼻虫,外观不易发现,浸入55 ℃温水10 min后即可全部杀死种内害虫。经杀虫处理后的种子在庇荫干燥的地方摊开晾干,每天翻动3~4次,以防种子发热生霉。晾干后即可贮藏。贮藏在地势高燥、地下水位较低的地方。挖坑深80 cm、宽约1 m,长度以种子数量多少而定,在坑底铺厚约15 cm的细沙,沙上摊放种子5 cm厚,种子上再盖3 cm厚的细沙。细沙与 种子交替摊放,直至距坑口10 cm左右。在坑中每隔1 m插一秫秸把,以防止种子发热生霉。覆土封盖要略高于地面,在坑的四面挖30 cm深的排水沟,防止雨水浸入。
2.2播种
选择地势高燥、平坦、有排灌条件的砂壤土作圃地,深翻,整平,作床,并施足基肥。播种前将种子放在水中浸泡1 d,捞出后摊放在阴凉处晾干。春播为3月下旬;秋播在种子成熟后随采随播。土层深厚的山坡,梯田翻耕后,也可整平作畦育苗。播种量2 250~3 750 kg/hm2,产苗量30~45万株/hm2。出苗后,及时中耕除草、间苗,以 达到苗全、苗旺的目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