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荷林带营造技术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5-01-02
木荷抚育以全面抚育为主,造林前3年,每年3—5月、9—10月各除草松土1次,结合扩穴连带、培土等。在第2~3年秋冬翻土垦复1次,有条件的应在第1次间伐后再深翻1次,深度10~20 cm。立地条件较差的防火林带郁闭前最好翻土抚育1次,林带郁闭后,每年或隔年抚育1次。
3.4除蘖扶正
木荷根际有大量潜伏芽,往往萌发很多萌芽条,影响林木生长。可用厚土培蔸,抑制芽的萌动,及时扶正歪斜的幼树,保持其顶端优势,使木荷健壮生长。
3.5病虫防治
褐斑病主要侵染木荷当年树叶。药物防治可用50%多菌灵粉剂300~400倍液,10~15 d喷洒1次,连续使用2~3次;或50%退菌特粉剂800~1 000倍液,10~15 d喷洒1次,连续使用2~3次。地老虎主要以幼虫为害苗木,可以在20∶00—22∶00,掘洞捕杀;也可于傍晚在圃地堆放鲜草,每天清晨揭草捕杀;毒饵诱杀;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当蛴螬为害幼苗根部时,可以冬季深翻,随犁拾虫。施用堆肥、厩肥一定要腐熟,以免金龟子产卵。
3.6管理维护
木荷速生期较早,为尽快发挥防火效能,造林后应加强抚育管理,前3年每年锄草松土2次,此后视林带生长情况,每年抚育1~2次直至郁闭。防火林带立地条件往往较差,林带郁闭前最好翻土抚育1次,林带郁闭后,每年或隔年抚育1次,以清除林下凋落物等危险可燃物。
3.7适时间伐
杉荷混交林小径木达到30%,杉木自然整枝高度达1/3,郁闭度达0.8以上时,即可进行第1次间伐,间伐强度为株数的25%~40%,间隔期4~6年,间伐后郁闭度不得低于0.6。木荷一般在12~15年左右最后1次间伐定株,保留750~900株/hm2。采用下层抚育法,结合小径材利用,定期伐除死枯木、被压木、病虫木、断梢木、弯曲木、双叉木。按照“去小留大、去劣留优、去密留疏、种间协调”的原则,确定间伐对象。
4木荷林带营造效益
4.1降低森林燃烧性
木荷树种对土壤要求不高,适宜性较强,经过对比分析,岗脊上栽木荷,木荷生长良好,三年生苗高能达1.3 m,基本能形成林带,管理较方便,投入相对较低,为4 035元/hm2。但木荷主要用于林火阻隔,其他经济效益与茶叶林带相比低下,只有待到木荷成林后,可部分采伐木材,没有中间收益,其适宜于高山、远山、交通管理不便之处,与生土带隔离相比,一次投入长期收益,其经济效益远大于“黑色防火”(黑色防火是指为减少森林可燃物积累,降低森林燃烧性,人为在林内计划烧除可燃物,形成黑色防火带),木荷成林后,能有效地隔离树冠火[7]。
4.2带来生态平衡
木荷与油茶混交造林,木荷与马尾松树种混交造林,木荷与杉木混交造林,是属于集约经营程度较高的一种模式,它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经营形式,每年需对混交林带进行垦挖、修剪、施肥、防治病虫,有利于马尾松树、杉木、油茶的生长,保持水土流失,促进生态平衡,也有利于平缓地势、肥沃土壤,能使混交林带可燃物减少,隔离地面火。此外,营造混交林带,也能充分发挥茶园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可见生态平衡十分明显[8]。
4.3提升社会效益
木荷的栽种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适地适树地营造不同类型的生防林带,可实现林业的可持续经营,发挥林业综合效益。试验结果表明,在山区土层浅薄、管理不便的地方宜栽木荷林带,实行粗放经营方式,以防火为主,兼顾用材;在山脚地形平缓、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劳力富余地方,宜营造茶叶林带,实行集约经营,在满足生态效益的同时,取得林带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解决农村多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以求得林带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在林带建设规划时,还可充分利用自然阻隔与生物阻隔相互配置,在林带网络建设中充分利用河渠、道路、水库等自然阻隔工程。在造林设计时,应考虑防火林带建设,使林带建设与造林同步进行,从而达到产生真正的社会效益。
5参考文献
[1] 中国树木志编委会.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
[2] 陈存及,陈伙法.阔叶树种栽培[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3] 郭惠如,牟正华.防火树[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
[4] 张煜星.人工造林对森林覆盖率的贡献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3):78-80.
[5] 蒋爱军,闫宏伟.当前我国人工造林更新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林业资源管理,2006(3):28-31.
[6] 王瑞辉,谢禄山,罗丹杰.木荷播种育苗的关键技术[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2):59-63.
[7] 李俊民,罗秋林.深圳市大南山公园生物防火林规划与设计[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108-109.
[8] 窦道寅.南阳林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08(19):120,122.
上一篇:槲栎育苗及造林技术
下一篇:偃伏莱木园林应用前景及其培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