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分类经营的设计与实施
摘要就林业分类经营的设计与实施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主要分析了林业分类经营的体系划分、林业分类经营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最后提出了林业分类经营的科技措施和政策策略,对今后林业分类经营具有一定作用。
关键词林业分类经营;体系划分;管理体制;科技措施;政策策略
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必须从国情、林情出发,这是国外成功的经验。我国也是如此,从前一段的实践来看,理论与实际有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对林业分类经营必须精心设计,稳步组织实施。
1林业分类经营的体系划分
1.1林业分类经营类型的划分体系
按照森林功能主导利用的原则,将森林划分成不同类型的森林[1],即公益林和商品林,然后按照不同类型的森林进行不同的经营,即形成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分类类型的划分是林业分类经营的基础,没有对森林类型的划分,就没有对林业性质的划分。
林业分类经营类型的体系从2个方面划分和建立。从横向上讲,森林可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林业经营即可划分为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从纵向上讲,森林可以在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的基础上,各自进一步划分。公益林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国土保安等生态需求为主体功能,主要提供公益性服务,进一步可分为生态性和社会性公益林2种类型,生态性公益林以满足自然生态需求为主体功能,还可进一步划分为5种;社会性公益林以满足人类生态为主体功能,也可进一步划分5种。商品林则以提供林特产品,获得最大经济产出为主体功能,主要是提供能进入市场流通的经济产品,具体又可划分为木材产品林和非木材产品林2种及进一步划分为5种。森林类型的划分是林业分类经营的基础,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包括投资渠道、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等,对整体的林业采用不同性质的经营,而形成了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公益林业也可进一步划分为社会公益林业和生态公益林业。
1.2我国林业经营区域的划分体系
我国幅员辽阔,全国各地在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为了使林业分类经营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调整,并协调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林业分类经营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区域性的划分,以保证商品林业和公益林业合理布局,有差别地采取经营措施。因此,在森林分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林业分类经营,反过来又积极地指导更大范围的商品林业和公益林业的区域建设,发挥着提高区域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的作用。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可将我国划分2类4个区域:第1类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包括2个区域,即: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西北北部、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风沙干旱地区。这一类的2个区域都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对当地环境,乃至全国地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这一类地域主体任务是发展公益林业,采取停止砍伐,制止毁林开荒,实行退耕还林等措施。第2类以商品林建设为重点,包括2个区域,即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东部沿海及东南部地区,这一类的2个区域,商品林建设条件优越,且属经济发达地区。因此,这一类地域主体任务是发展商品林业,采取集约经营,按项目管理的办法发展市场需要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同时兼顾生态公益林建设,按阶段和进程实行转换,变商品林为公益林、公益林为商品林。建立林业分类经营区域的划分体系更有助于我国的林业建设,有重点、有层次地推进林业的发展进程。
2林业分类经营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
依据林业分类经营的要求,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需建立不同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2]。
2.1公益林业
公益林业发挥社会公益的作用,从管理上必须体现明显的行政性和法规性。公益林业必须由代表国家全局利益的中央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及各级人民政府确定的专门机构进行管理,针对公益林业对全社会的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采用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公益林业的作用、地位、投资、发展、保护都要由政府明确下来,并要用相应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加以确定。同时,健全组织机构,成立相应的部门对其进行管理。
2.2商品林业
商品林业应满足社会的经济需求,作为经营的主体,通过生产产品,增加经济效益而开展各类各式的经营活动。因此,商品林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原则建立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一是必须实行企业化经营[3]。商品林业讲求经济效益,只有企业化经营才能适应商品林业的需要。二是采取企业性质多样化。可以按规模、所有权、隶属关系划分成不同性质的企业,可以有国家的总公司、分公司,核心层企业,也可以有私营企业、个体所有者的经营。三是组建企业集团,形成产业体系。商品林业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不仅林木生产中要提高经济效益,木材加工也必须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建立集团化经营的产业体系,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培育有加工利用前途的林木;另一方面对现有林木进行加工开发利用,增加附加值。例如新西兰,就是在辐射松已成林可利用的前提下,对辐射松进行产品加工开发,使辐射松成为有高附加值加工前途的林木资源。四是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使林政资源管理更适合商品林建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