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使用的人性化因素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高鹏 时间:2015-01-02
  摘要现代居民生活同周边绿地的关系日益密切,加快区域绿地建设,是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介绍了国内外绿地设计现状,并通过借鉴国外的研究经验,分析了居民区距离与绿地使用的关系,探讨了不同社会结构组成居民与周边绿地使用的关系,对国内的绿地人性化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绿地设计;使用现状;人性化因素;居民区距离;社会结构组成
  
  现代居民生活同周边绿地的关系日益密切,政府在制定和实施人居环境的营造政策时更多的也会考虑以人为本。地区绿地建设是美化城市、造福百姓的一项民心工程,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区域绿地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1]。特别是当今建设城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绿地设计中的人性化分析必将是人居环境设计的首要前提之一,绿地使用也是公民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城市规划政策的制定应该逐渐关注居民使用绿地后能受益多少。因此,园林设计人员必须清楚如何利用绿地及绿地的影响因子。
  1 国内外绿地设计现状
  在波兰、丹麦、德国和美国等,城市绿地的设计必须紧临居民居住地[1],因为居民区距离绿地越近,绿地的使用率越高。这些国家政府施政报告中很关键的部分就是公民健康指数的提升,而绿地的建设和使用是公民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整理国外近10年来的研究发现,有关绿地使用的研究主要分为3类:一是特定绿地空间的研究;二是原始自然绿地空间的研究,如国家自然公园等;三是紧邻居民生活区的各类绿地的使用。笔者发现,许多研究将绿地的使用同周边居民人口组成和生活习惯结合,特别是绿地的大小特征及设施配备情况与绿地使用的关系。但是,绿地与居民区的距离是影响绿地使用关键的因子。调查发现,300~400 m是绿地使用的分界线,超过这个距离,绿地的使用率急剧限下降。英国等大多数欧洲国家规定,城市绿地设计必须满足公民步行15 min能够到达。可见国外政府对城市绿地设计人性化的关注。而对国内一些研究整理发现,国内有关绿地人性化设计主要集中于城市绿地对周边温度、湿度、光照、生物多样性等对环境影响的调查研究,大多数是建成后多年统计数据,而在建设之初少有研究分析。因此,有必要对设计初始人性化理念作深入分析,为日后政府机构对绿地设计规划提供参考。
  2居民区距离与绿地使用的关系
  Schipperijn采用当面调查和调查表格的形式对绿地周边居民与绿地使用进行了分析。调查时告知调查者,该次调查是自愿和非营利性的。结果14 566名(66.7%)调查者接受了当面调查,其中11 238名(当面调查者中的77.1%)反馈了调查表。通过对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等的受访者进行调查,分别统计了居民区与绿地的距离少于300 m、300~1 000 m、1~5 km以及大于5 km;绿地类型:湿地、湖或海、公园、森林和其他绿地等。比较而言,国内目前还没有一家园林设计公司在绿化设计过程中参考周边居民的数据。大多是依据政府的规划条例来设计,因此设计后的绿地必然是美中不足、千篇一律,形式上的多样同内涵上远离居民的意愿相矛盾。Schipperijn等的调查结果显示,绿地的使用同距离居民生活区的距离关系密切。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66.9%的受访者住在距离绿地300 m的距离之内,53.5%的居民生活区周边有公园,只有15.3%的居民必须步行超过1km到达绿地。与27.6%的居民需要驾车超过5km到达湿地、湖海等周边地区相比,43.1%的居民每天都会去周边绿地散步活动,仅有2.0%的居民从不或者很少去周边绿地活动。研究结果表明,绿地空间距离居民区越远,使用频率越低。对每天喜欢在绿地活动居民调查显示了同样的结果,大于300 m导致使用率从36.9%下降至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