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自然保护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建议
鹤文化历经几千年在我国源远流长,已渗透到中华文明的许多领域,其萌芽于3 000年前。《诗经》的《鹤鸣》中就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诗句,在神化和宗教中,有关于鹤的许多神话、故事和传说,鹤是长生不老、仙人的化身。鹤在文学作品诗歌、小说中内容也十分丰富。在鹤的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中主题多为吉祥、美满、长寿、清闲、超逸乃至得道成仙。另外,在衣作、食物、 居住、邮票、商标之中,都广泛地存在鹤的形象。而且鹤的形象还被传播到国外,在朝鲜的朝鲜族和日本的大和民族都十分爱鹤,在日本称鹤为寿鸟、瑞鸟。
除了这些历史文化和环境文化,保护区在多年的工作中探索了新的驯养文化。以丹顶鹤为观赏鸟的驯化在古代就开始了,《梦溪笔谈》中记载宋代诗人林逋“隐居孤山,畜两鹤,纵之则飞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宋代诗人苏东坡观看文人张天骥放鹤,并作《放鹤亭记》:“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保护区工作人员经过尝试、研究,已经通过人工繁殖、驯化了近70只丹顶鹤。这些丹顶鹤不但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而且游客可以近距离欣赏“一举扶摇直上天”、“灵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的飞行,观看“众变繁姿”、“轻迹凌乱,浮影交横”的舞蹈,聆听“翩翻萦碧落,嘹唳入重云”的鸣唱。在丹顶鹤的翩翩舞姿中可以更深切的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3地方传统文化
在保护区境内有大大小小港口10余个,盐城保护区的周边社区以渔民为主。他们主要从事近海捕捞和滩涂资源小采小取。潮涨潮落,这里的潮间带蕴藏着丰富的贝类及鱼虾资源。长期的习惯,当地居民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渔猎生活,吃、住、行与滩涂资源紧密相连,丰富的海产品和地方小吃,独特的饮食生活习惯。
2.4海盐文化
盐城东面黄海,滩涂广阔、地势平坦,是海盐生产的天然资源。历史上就有“煮海为盐”之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在此设置盐渎县,同时设置盐铁官署,专门负责制盐铸铁。历经2 000余年,产盐的方式在进步,其工艺技术也逐步科学化,围绕着盐的生产和控制,也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盐文化。目前在保护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仍有10多家盐场,从事盐业生产,他们依旧在传承和发展这独特的白色文化。而盐田中的初级盐田和扬水滩,因为盐分含量低、生物量较高是丹顶鹤和其他一些野生鸟类比较适宜的生境类型之一。白色文化在这里与鹤文化相偕形成保护区的特色。
3文化资源开发建议
各种文化的交汇、融合形成了盐城保护区多样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因为地域、保护对象等因素,会与其他的生态旅游景区存在类似之处,因此在生态旅游开发中,保护区应注意强调几种文化资源之间的协调和内在联系。一是合理组合各种文化资源,关键是从保护区的特色上阐述生态文化,而不是从文化的角度引出保护区的特色,强调生态文化对于自然的附着性。例如仙鹤文化,在盐城保护区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保护、赋予新的内容,是因为保护区作为丹顶鹤的最大越冬地,这里有世界上最大、最壮观的丹顶鹤集群。人类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去保护丹顶鹤,仙鹤文化在这里不仅作为一种历史文化或文学得到保护,而且得到更为进一步的发展,会实践生态旅游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得以发展成为具有保护区特色的生态文化。二是生态文化是一种传递环境信息的文化,是一种可以欣赏体验的文化,使游客激发对产生这种文化的环境——大自然的热爱。它可以让生态旅游者在体验中理解、欣赏生态文化的独特之处。例如可以观察野生丹顶鹤,聆听“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诗经》),可以观看“白毛生未足,缭峭丑于鸡”(唐朝姚合《雏鹤》)“初来白雪翎犹短,欲去丹砂顶渐深”(唐朝李远)的丹顶鹤生长发育的过程。可以一赏春黄、夏绿、秋红、冬白的滩涂风光,也可以深入滩涂,体验春来捉蟹、夏来采野蒿,秋天拾贝,冬来结网的渔家生活。在享受自然的赐予中,激发人们自然保护的热情和行动。《一个真实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许多人慕名到保护区参观。作为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不仅要提供让游客了解烈士事迹的文字、图片等介绍,更具意义的是给游客提供追寻烈士足迹、缅怀和悼念烈士的活动,让游客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烈士当年为自然环境保护的献身精神,同时激发更多的人关注、支持环境保护。三是生态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生态文化可以分为有形的文化(文化的形式)和无形的文化(文化的观念和理论)。无形的生态文化自然是各种各样与环境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环境保护理念。而有形的文化则是无形文化附着在某事物上的体现,对于生态旅游,它分布在食、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食要提倡不食野生动物,食当地的自然风味,如野蒿、贝类等;住不宜住高楼大厦,以免与环境不协调,破坏自然环境整体性;行则要减少噪音、废气,保证野生动物的宁静生活;游要避免到动物的栖息地、繁殖地,不捡鸟卵和伤害幼小野生动物,保证不丢弃垃圾于自然;用于购物的纪念品要能够体现保护区各种文化资源和生态保护的本意;娱乐活动要注意远离动物的栖息地、繁殖地,活动内容宜围绕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等。四是在文化旅游资源的设计与渗透过程中,强调其生态性,要求是真实、科学、有教育意义、可参与。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这就是生态旅游。
4参考文献
[1] 王步刚,张书江,杨慧珍.加快洮河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设步伐[J].甘肃林业,2010(1):27-28.
[2] 喻学才.旅游文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3] 贾祥春.旅游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83-87.
[4] 赵万里.中国名鸟丛书——丹顶鹤[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