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谷英村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发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吴瑜 沈守云 时间:2015-01-02
  3.2加大政策支持,保持传统景观的异质性
  文化生态系统具有竞争、演替及文化入侵等变化过程。传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互动过程中实现自身演替。历史文化村落通常具有独特性,如大屋梁柱上刻有太极图,屋内隔屏大多以喜鹊、梅花等图案的雕花板镶嵌,栩栩如生,这些精美绝伦的雕刻工艺体现了张谷英村民居的传统风貌,是体现地域特征的传统文化景观。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期,生态环境与聚落空间的结构形态相对封闭、稳定,聚落的发展缓慢,始终和村民的传统习俗、生态环境保持着良好的均衡关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外来文化的强势入侵,村镇聚落的社会结构受到强烈的干扰,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张谷英村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价值观念转变等多种原因也逐渐走向衰落。当地村民开始改建原有的传统民居以适应现代化的生活习惯,村落结构逐渐失去了特色,村民乱建乱盖现象比比皆是,盲目建设破坏了聚落景观和人文内涵,如进村的农田全部建成了水泥地面、当大门前的停车场取代了绿色田野、建到一半的半拉子房子、到处搭建的房屋和游乐设施阻隔了原本可以远眺的视野。
  因此,当地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担负起张谷英村保护与发展的政策制定、规划制定、资金投入、统筹协调等工作。同时,注重地域文化的承载力,减少外来文化的不良干扰,防止具有历史特色的文化群落衰退,保持聚落景观的异质性。不可因个别建筑物的外在品质,如简陋、粗糙而拆除,必须从它在整个张谷英村的系统性功能来认识其意义和价值,将其保护,例如古井、古墓葬、铁匠铺、土地庙等。没有它们,过去农村的生活、生产就不可能维持。虽然它们在当今已经失去了原有功能,但作为历史的见证,是必不可缺的。
  3.3推进教育建设,重塑村民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家庭、学校、所处工作环境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他社会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城镇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各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其中村民价值观念变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加快教育建设,重塑村民的价值观显得尤为迫切。
  该村山林面积超过133.33 hm2,植被丰富。退耕还林以后得林场逾66.67 hm2,林木生产已成为该村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村里存在着不少偷偷砍伐山林的现象。张谷英村有干部并不重视该问题,对于这种现象如果不及时加以规范,一旦泛滥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可以得出,从各种渠道或方式引导村民正确认识他们青山环绕的自然环境是张谷英村保护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现在张谷英村的一些民间手工艺濒临失传,后继无人,正是因为在传授过程中没有重视村民价值观引导。在教育过程中要加强他们特色文化自豪感的培养,让其都明白每一个民间艺术文化都是聚落存在的根基,它最能够彰显聚落的特征,是自己文化身份的标志。对其掌握的各种民间工艺,应该感到自豪和骄傲。
  3.4尊重聚落演变特征,延续文化的多样共生性
  聚落景观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仍在继续发展和不断变化,人类社会的正常发展也依赖于多种文化、多种智慧的渗透。应该尊重聚落景观的演变特性,延续聚落的文化脉络,维护现代社会文化的多样共生性。面对全球文化同质化的趋向,文化生态学的多样共生观为人们指明了对待张谷英村的正确态度。
  张谷英村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自发性特点,其文化传统发展具有独特性。近年来,随着张谷英村为外界知晓、旅游业等的开放,外来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向该村渗透。在新文化物种的入侵过程中,村中原有的文化生态平衡正在逐渐被打破,如村民在大屋范围内搭建起现代化的建筑、越来越多的村民走出张谷英村等。历史性聚落的保护一方面要复兴和保护这些面临消失的文化,遵守文化物种的多样共生原则,保护文化物种的多样共生性和文化景观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更要使张谷英村传统的人文精
  神与现代生活相互适应,在发展中促进文化生态的平衡。
  4结语
  对于张谷英村的保护与发展,作为一个文化生态,其需要结合时代的要求,以发展的眼光和动态开放的观点将张谷英村放到整个文化生态系统的大环境中来进行全局认识和整体把握,全面考虑生产生活方式、文化变迁、价值观、伦理观、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等各个因素,才能为张谷英村创造一个共生、协调的文化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张谷英村的可持续发展。
  
  5参考文献
  [1] 戢斗勇.文化生态学论纲[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5):1-7.
  [2] 王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当代西方生态思潮的核心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37-46.
  [3] 黄育馥.20世纪兴起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文化生态学[J].国外社会科学,1999(6):19-25.
  [4] 王诺,宋丽丽,韦清琦.生态批评三人谈[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7-21.
  [5] L.A.怀特.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研究[M].沈原,黄克克,黄玲伊,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