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地区乡土树种种质资源现状及保护发展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齐中武 黄魁 桂冬 时间:2015-01-02
  3对策
  3.1提高认识
  当前,随着森林资源的消减和衰退,环境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森林遗传资源以物种为单位及种下的群体、个体的遗传丢失日趋严重,出现了部分物种的灭绝或濒危。保护、保存和发展乡土树种种质资源,就是保护森林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森林资源的种质,直接制约森林资源质量和生产力,是国家的自然资源重要表征,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鉴于此,保存生物遗传资源,尤其是对森林遗传资源的保存,已经成为各国普遍关注并认真对待的重大课题。豫南地区乡土树种种质资源涉及科、属、种较为丰富,因此乡土树种种质资源的保护、保存和发展,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特别是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3.2引进、培育、更新改造
  据报道,通过河南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已培育出速生优良的苦楝、榆刺1号、榆刺2号、乌桕、擦木等新品种已相继问世,这些新的树种具有速生、优质、材质好、科技含量高、适应性更强、用途更加广泛等优点。豫南地区可以先引进进行局部试验种植,或者利用本地树种作砧木,进行培育、繁殖新品种。林业部门在科技技术方面积极创新;财政部门要在资金上大力支持。逐步对现有乡土树种进行更新、改造,然后在全区推广种植,规模造林。多树种多林种发展豫南地区林业,使林业生产为豫南地区经济发展再做新贡献。
  3.3实施多林种多树种混交造林栽植模式
  苦楝是一种楝科植物,人们很早就发现其树皮、根、茎、果实中含有驱、杀虫活性物质。乌桕、椿树、杉木等乡土树种,其树皮、叶片等树体部位,散发出的气体,对杨树的蛀干害虫天牛都有驱、杀和抑制作用[2-3],因此应在每年的造林时,可以实施杨树与苦楝树混交、杨树与乌桕树混交、杨树与杉木树混交等多树种、多林种的混交造林模式。面积造林混交,其造林混交模式为:乡土树种与杨树的混交比例为1∶3或2∶4,实施宽窄行栽植,即宽行8~10 m,窄行株行距2 m×3 m或2 m×4 m;生态廊道造林混交模式: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内侧以栽植杨树为主,外侧根据其宽度栽植2~3行乡土树种;县乡道,宽8 m以上的路,每边按乡土树种1行、杨树种2行配置;平原农区农田林网造林混交模式:宽3~5 m的路,一边栽植1行杨树,另一边栽植1行乡土树种,株距2 m;宽6~7 m的路,一边栽植2行杨树,另一边栽植1行乡土树,株行距2 m×3 m,单行株距2 m;宽8 m以上的路,一边栽植2行杨树,一边栽植2行乡土树种,行株距2.0 m×1.5 m或2 m×2 m。实践证明,实施混交造林模式,既保存、保护和发展了乡土树种,丰富了林种树种,又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杨树虫害的发生、发展和蔓延,对杨树蛀干害虫的发展、蔓延,起到了很好的隔离作用[4]。
  3.4作为行道树,保存乡土树种种质资源
  近年来,豫南地区部分县城,积极引进外地绿化树苗,对县城、乡镇主街道进行绿化美化,虽然收到了一定的绿化效果,但是外地树种引进之后,由于适应性差,成活率低,既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又使群众产生了较大的怨言,得不偿失。乡土树种具有适应性强、成活率高等优点,并且投资少见效快,各县城乡镇,在绿化美化时应积极提倡种植。主街道每边栽植1~2行乡土树,树种可以选择1~2个,基本达到一街一树一景。在起到绿化美化效果的同时,又保存、保护了乡土树种种质。
  4结语
  豫南地区乡土树种种植面积正逐年减少,品种老化、退化,其种质濒临灭绝,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保护、保存和抢救;在积极发展杨树速生丰产林的同时,充分利用苦楝、乌桕、杉木等树种散发的气体。这些特殊气味,对杨树蛀干害虫具有驱杀和抑制作用。采用杨楝混交、杨杉混交、杨乌混交等多种混交栽植模式,既保护、保存和发展了乡土树种,又利于杨树的速生丰产,有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可以在生产中大力推广。
  
  5参考文献
  [1] 顾万春,王棋,游应天,等.森林遗传资源学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 巨云为,比庆泗,赵博光.苦楝提取物对松材线虫的致死活性[J].林业科技开发,2002,16(2):26-27.
  [3] 史威,梅长河,樊建军.苦楝果实对锈色粒肩天牛的生物活性研究[J].河南林业科技,1995,6(2):31-32.
  [4] 齐中武.平原农区营造杨杉速生混交林[J].林业实用技术,2004(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