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县水稻螟虫发生的气象因素及防治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5-01-02
一是气温与螟虫的关系。各种螟虫必须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才能生存和生长发育。以二化螟为例,二化螟发育的起点温度:卵为10 ℃,幼虫为15 ℃,成虫为16 ℃。气温越高,螟虫越早发育,发生期也就提前。三化螟越冬幼虫需在气温16 ℃以上才能化蛹,始蛾期基本与春季18 ℃的日平均温度相符,如果4月下旬至5月上旬气温高,第1代发生期就早。一年中螟虫暴发的数量往往取决于第1代的发生量,而第1代的数量又决定于这代越冬的死亡率。如果冬季气温高,则利于螟虫越冬,死亡率低,虫源基数大,后代繁殖数量多;相反,冬季气温低,死亡率则较高,虫源基数少。气温不仅影响螟虫的发生期,发生量,世代数,而且还会影响螟虫的发生范围。二是降水量与螟虫的关系。降水量是影响螟虫数量变动另一个重要因素。冬、春季的降雨量和降雨日数对螟虫的影响极显著,降雨量多、降雨日多,造成稻田土壤含水量大和禾头腐烂,越冬幼虫和蛹会大量死亡,虫口基数减少,当年发生量少。大埔县5月如多阴雨,无大雨,就有利二化螟、大螟发生,暴雨对二化螟有一定控制作用。三是光、风与螟虫的关系。光照对二化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光波、光强、光周期3个方面:光波与其趋光性关系密切;光强主要影响取食、栖息、交尾、产卵等昼夜节奏行为,且与二化螟趋集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光周期是引起二化螟滞育和休眠的重要因子。
3防治对策
一是稻农应密切关注大埔县气象局发布的中长期天气预报,切实做好螟虫的预测预报工作。二是减少越冬虫源,压低虫源基数。中稻、再生稻收割后,及时翻耕灌水,淹没稻桩,杀死稻桩内的幼虫,春季螟蛾羽化前,及早翻耕灌水灭蛹[4]。三是农业部门要推出合理防治策略,帮助农民做到科学治螟。抓住适期防治,增加防治次数,同时要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四是大力推进大埔县水稻品种的良种化、单一化,适当调整主栽期,避免生育期参差不齐,拆除“桥梁田”。
4参考文献
[1] 莫太相,罗伟光,刘学兵.中江县水稻螟虫种群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09(7):15-17.
[2] 刘婧然,马英杰,杨武建,等.预测水稻螟虫发生趋势的径向基函数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及其与BP网络的比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1):26-28,33.
[3] 李明波,刘金南,章方海,等.太湖县水稻螟虫发生的历史演变和现阶段特点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6(5):183-184.
[4] 高升炳,纪律娟,郭春年.水稻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12S):76,79.
下一篇:大豆主要害虫的发生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