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农业植物检疫工作现状及对策
作者:贾学新 王显安 王春卷
摘要介绍了安康市农业植物检疫工作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农业植物检疫工作的对策,以期为农业植物检疫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植物检疫;现状;存在问题;对策;陕西安康
陕西省安康市为北亚热带地区,秦巴大陆性季风区,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温暖湿润,无霜期长,生物资源丰富,水热条件良好,作物种类繁多,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发展特色产业潜力巨大。市内传统特色作物,如烤烟、蚕桑、茶叶、魔芋、柑桔、中药材等在省内甚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优越的自然条件同时也为各类农业有害生物提供了最佳适生环境。据2009年普查统计,全市柑桔、魔芋、桑树、烤烟、黄姜、马铃薯、食用菌、蔬菜八大类区域特色优势作物共发生各类有害生物75种,其中2种有害生物属国内检疫对象,2007年市内发现1种新传入外来有害生物。近年来,安康市周边地区检疫性有害生物频繁出现,形势严重。同时,种子市场开放后,各类种子经营门店突增。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目前已有种子经营门店近600家,其中跨地区种子分公司8家,所经营的种子来源于全国各地,增大了检疫执法的难度,安全隐患和危险性加大,给植物检疫市场监管带来了巨大压力。
1检疫工作现状
安康市植物检疫工作为农业生产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曾成功地堵截和铲除了毒麦、柑桔溃疡病、水稻白叶枯病等一批入侵本市的危险性生物。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深化,有害生物灾害预警愈来愈受到各级广泛关注,加大了对有害生物防控资金的投入[1]。安康市的植物检疫事业在近年来得到长足发展,检疫业务大幅提升,年办理各类农作物产品调运检疫业务600~800批次,调运货总量0.8万~1.0万t,办理各类花卉苗木150余批次,调运量125万~150万株(盆),办理申请调引种要求函130余批次,核准调入主要农作物种子200~300 t。种子市场监管制度化、规范化,种子经营持证率明显提高,连续3年执法检查和调查,“三杂”种子持证率达100%,常规种子持证率达85%以上。目前,植物检疫工作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全面实行计算机网络管理,使检疫工作更趋于规范化、科学化,疫情普查经常化。自2001年,每年坚持全市有害生物疫情普查,对红火蚁、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扶桑棉粉蚧、柑桔小实蝇、梨枝枯病、稻水象甲等危险性有害生物进行了全面监测与防范,为安康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安全环境[2]。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检疫业务量与人员数量匹配极不相称。目前安康市仅有专职检疫员45名,只占全省专职检疫员总数的4.5%。边远小县专职检疫员仅1~2名,而且还不能专职专用,严重制约了检疫事业的发展。有些县专职检疫员调动过于频繁,造成检疫队伍新手多,业务衔接缺位、断档,虽然经过培训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检疫手段滞后。目前全市11个植保站,除汉滨、旬阳、汉阴、平利4县为国家植保工程建设项目县,装备有检疫监测设备,其余各站近20年内没有添加检疫检验专项设备,连最基本的显微镜、解剖镜和必需的标本都很少,很难应对当前错综复杂的疫情形势需要[3]。三是经费严重短缺,制约检疫业务的正常开展。市县区检疫经费从未列入财政预算,仅靠每年收取微不足道的检疫费维持运转,开展疫情普查没有必需的交通工具,普查面积小,代表性不强,疫情潜在危险性大。四是疫情形势严峻,防控任务繁重。据农业部统计,2001—2006年6年间,国内入侵危险性生物物种增至20种,是2001年前的10倍。安康市自2002年开展大面积疫情普查以来,外来生物入侵物种也有所增加,特别是2007—2008年,因防控稻水象甲,各级财政2年共投入经费50万元,出动各级技术干部100余人次,挽回经济损失800余万元。近年来柑桔大实蝇已直接危胁到柑桔生产,每年造成经济损失逾1 000万元,周边省市疫情形势更为严峻,随时都有入侵安康市的可能。